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

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

出版专业基础第一章出版、出版物、出版工作1.出版1.1出版的三个基本要素:编辑、复制、发行*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

1.2开展出版活动的四个基本条件(1)精神文化资源(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出版物生产的两个阶段:精神产品、物质产品)(3)流通传播资源(4)市场资源(市场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1.3出版的一把过程(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编辑工作阶段:(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制作样本→批量生产(“母版”样本、“母版”、半成品、最终产品)(3)产品流通阶段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2.出版物2.1概念和类型概念:已出版的作品属性:精神产品、物质产品2.2种类: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图书不同于报纸/期刊的特点: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内容上的系统性、稳定性。

(2)报纸不同于图书的特点:出版方式“连续出版”;内容上注重时效性。

(3)期刊*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4)音像制品*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与报纸、期刊、图书的区别:表达内容的手段、物质载体、复制方式、形态和结构(5)电子出版物连续性、非连续性2.3出版物的标志(1)中国标准书号(5段13位)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ISBN XXX-X-XXXX-XXXX-X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用于:报纸、期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习称“刊号”)①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2段4位) ISSN XXXX-XXXX②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2段6位+分类号) CN 11-3209/G33.出版工作3.1指导思想3.2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质量第一。

3.3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4.出版工作者4.1文化追求: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积累4.2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意义/措施)5.编辑工作5.1编辑工作的地位①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②制定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③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④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5.2编辑过程及其相互关系(1)基本环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测→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2)相互关系(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文化素质(知识广博、博中求专)、(4)职业素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职业作风)5.4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1)编辑与作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编辑人员和作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读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其劳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创造性地生产精神文化产品。

因此,能够在感情上互相信任,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智力上互相弥补,在工作上互相合作。

①编辑离不开作者。

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②作者离不开编辑。

作者个人劳动的产品只有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的劳动投入,作者的劳动产品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③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

作者撰写稿件,是为了读者的需要;编辑向作者组织稿件并把稿件制作成出版物传播,也是为了读者的需要;④编辑和作者要互相尊重。

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同样,作者也要充分尊重编辑,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同的看法,要通过平等友好的协商来解决。

(2)编辑与读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

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编辑人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相互之间以精神文化产品为纽带,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①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价值的实现者;②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编辑要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读者的利益;③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读者的反映不仅能检验出出版物的质量高低,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编辑不断提高工作质量;④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地为读者服务;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3)编辑是沟通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桥梁①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②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作者的创作信息第二章出版业及出版行政管理1.出版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1.1出版业1.1.1出版业的改革(图书发行)(1)“一主三多一少”(2)“三放一联”(3)“三建一转”1.1.2我国出版业的构成(1)出版单位:出版社、期刊社、非独立的期刊编辑社(2)制作单位(3)印刷复制单位(4)发行单位(5)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四大准入:法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产品准入2.1对设立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出版、制作、印刷、复制、发行单位)*出版单位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的,报社、期刊社自登记之日起满90日未出版报纸、期刊的,由原登记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注销登记。

2.2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管理(1)职业准入与岗位准入(2)职业资格登记(3)有关法律责任被限制报考(两年内不得参加各类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三年内不得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①故意损坏试卷答题卡或者将试卷答题卡带出考场;②伪造、涂改证件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资格;③让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④本人离开考场后,在考试结束前,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⑤与考试工作人员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⑥利用工具和技术手段接收发送考试答案。

被取消资业资格:①考试时抄袭协助他人抄袭;②考试时互相传递试卷答题卡草稿纸;③已经进行职业资格登记的人员,因违反出版法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④一年内造成三种以上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⑤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

2.3对出版活动的管理2.3.1重大选题备案需要备案的选题范围是:①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文件的选题;②有关党和国家曾任和现任主要领导人的著作、文章,以及有关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选题;③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④集中介绍政府机构设置和党政领导干部情况的选题;⑤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⑥涉及我国国防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的选题;⑦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⑧涉及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选题;⑨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⑩涉及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兄弟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选题;⑾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⑿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图书的选题;⒀大型古籍白话今译的选题;⒁引进版动画读物的选题;⒂以单位名称、通讯地址等为内容的各类“名录”的选题。

2.3.2书号、刊号的管理①书号、刊号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②禁止“一号多用”。

③严禁买卖书号、刊号。

2.4对出版物的管理2.4.1内容管理(1)国家支持、鼓励出版的出版物第一,对阐述、传播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重大重用的。

第二,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重大作用的。

第四,对推进文化创新,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的。

第五,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重大作用的。

第六,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的。

(2)国家禁止出版的出版物第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第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第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第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第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第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第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第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第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2.4.2质量管理(1)项目及标准: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刷质量(2)实施*图书质量检查的范围:图书质量检查的范围是图书的正文、封面(包括面封、封二、封三、底封、脊封,以及勒口、护封、函套)、扉页、前言(或序)、目录、插图及其说明文字等。

对正文质量的检查,若全书正文字数超过十万字,必须抽查不少于十万字,并且内容或页码应该连续;若全书正文字数不足十万字,必须检查全书。

第三章著作权1.概述1.1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也称“版权”。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特征。

1.2 著作权法:“一法六条例”(1)“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9月通过,1991年6月1日实施,修改后于2010年4月1日实施;(2)“六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1992年9月30日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年9月15日实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5年3月1日实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7月1日实施;《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2010年1月1日实施。

2.作品及其著作权人2.1作品——著作权的客体(1)著作权法给予保护的作品①文字作品;②口述作品;③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④美术、建筑作品;⑤摄影作品;⑥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⑦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⑧计算机软件;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2)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①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②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将这些文件汇集起来的法律法规汇编却享有著作权);③时事新闻(指的是反映或记录客观事实的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根据时事新闻撰写的通讯、报道、综述、特写等文章可享受著作权法保护);④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2.2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主体(1)原始著作权主体:①自然人作者;②视为作者的组织(法人、其他组织)(2)继受著作权主体继受著作权主体是指通过继承、接受遗赠、接受转让等方式或者在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下依法取得著作权的自然人或组织。

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继受著作权主体。

①著作权继承者和受遗赠者②著作权转让中的受益人3.著作权内容及其保护期3.13.2①无限期保护:适用于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②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适用于自然人的发表权和财产权,合作作品按照最后一个死亡的作者算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