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 1、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

2、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3、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

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

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4、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5、《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简单地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6、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

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

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

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7、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8、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

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

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9、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

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10、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

11、当老张在建材中赚到更多钱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不那么幸福了,甚至还有所倒退。

这个时候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自我成长,还包括对社会的奉献。

但是,这个时候的老张会怎么想?《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 刚看到《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的时候很惊喜,虽然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潜在意识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那究竟是我们心里的一堵墙还是一道光,却未曾去思考辨别。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此书的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文章一段读阅前后两个字写反了,就像刚才那样,你发现了吗?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将“读阅”读成“阅读”。

很神奇,我们看到的并不完整真实,而是常常由于我们的思维惯性构建成了另外一个世界。

就像书中所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

听起来很神奇,但仔细回想,当你开始打球,你会发现你遇到背着球包的人变多了,当你对烘焙感兴趣,你的世界里出现了很多烘焙爱好者。

乐观的人总能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悲观的人常常发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叹。

这些隐形的意识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最后影响到行动。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4分钟跑完一英里是人类的极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学论证后把时间缩短到了61秒,停滞不前后,他忽然意识到他的潜意识一直在限制他,最后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关。

这往往就是现实中的我们,遇到一项工作,若要先设定了一个我不会的框框,我们就会永远停止不前。

也会有些人努力奋斗过后遇到了困难,此时若你的潜意识是放弃,结果就会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潜意识里是遇到事情不退缩,而是去想去做去尝试,不把自己设置局限,我相信事情的结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变好,就要修炼自己的潜意识,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具有正能量。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世界会随心境改变,但不会随意改变,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样,人是有极限的,但这极限往往要比我们所想的厉害的多,所以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享:愿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愿赐我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愿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3 俞敏洪在给这本书写的序中提到:“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

”这段话暗示了这是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毕竟作为职业发展专家,帮助别人进行人生设计,怎么能离开成功学呢?现在不少人反感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觉得它们中看不中用。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迷茫、沮丧的时候,它们带给我们的鼓舞和激励。

只是在读这类书籍的时候,要保持独立思考。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第一章关于买房和梦想的论述我不赞同。

买房固然会给人很大压力,但不至于典当梦想那么严重。

不买房也不见得就能实现梦想。

书中假想了一个买房和不买房的人生实验,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太过凄惨,而不买房的人结局设定则太过乐观。

不买房的人5年升到经理,再跳到另一家企业做到总监,之后与朋友创业,10年后年薪达到68万。

当前社会不少人买不起房,有多少能达到这个“人生实验”中不买房的成就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9月底,中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数量2907.23万家,20xx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351万人,能升到经理、总监的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有人会赞同作者租房的观点,为什么呢?第一,大部分人在所处的城市买不起房,支持作者租房的观点可以减轻自己买不起房的心理负担;第二,书中例举租房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巴菲特创业初期不买房而是投资,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让人觉得自己不成功是受困于买房的“陈旧观念”;第三,作者用数据描绘了一幅未来成功的蓝图,给予了人们希望。

但和巴菲特同期投资的人有多少?每年创业失败的人又有多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导致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这便是《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的“幸存偏误”。

书中说买房是为购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在当前的社会,“安全感”不应该来自于一件物品,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能力。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否认买房的必要性。

房子除了带给人一定的“安全感”,还会给人带来“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但不能没有后方,在我们受伤、沮丧、失败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慢慢恢复。

每个人都曾梦想拥有世界,但世界从来不被谁所拥有,我们最终能拥有的,还是自己的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4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

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

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

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

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

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

投入有以下几点: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

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等待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

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资源),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当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如何区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难以进行辨别。

当你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两个系统的时候,你会让社会系统促进提升,让自我系统促进幸福。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浅。

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自从来到广西,无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来人员都在吵嚷着买房,中国人有种固念,没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贷买了房省吃俭用的用半生来还。

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背负一个房子?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

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

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

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