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1.拥抱生活的人,生活也拥抱他;远离生活的人,生活也远离
他。

(生活总会继续,无法躲避,只能被迫的接受,既然如此,不如乐观一点、大方一点,坦然接受生活中的风雨与阳光。

在风雨中是个大人,在太阳下像个孩子。


2.有目标的人穿越困难航行,无目标的人躲避困难漂泊。

IMPOSSIBLE与I`MPOSSIBLE只差一点,那一点就是你生命的目标。

(过去终究是过去,无法再改变,但是将来还在等着我们去创造,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好运也不会白白降临,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由一个目标)
3.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

(与其等待命运的恩赐,不如
自己去拼搏)
4.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
老一个人。

(我等着你,老太婆)
5.想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努力秀什么。

6.背对恐惧最可怕,当你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什
么好怕的。

(躲避是懦夫的表现,永远不要将你的后背,弱点暴露给你的敌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不管结局如何,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大学是个敢于拼搏、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地方)
7.在笑脸的面具下,你在过谁的生活?谁活在你身上?
8.如果人生是旅途,你的眼界就好像探照灯。

(眼界的重要性)
9.P4请做一个我们认识最重要的投资决策:投资我们自己。


我们最有旺盛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不要让一座房子消灭了我们的梦想,消灭了我们更好的未来。

10.P8高晓松曾这样回答道:“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
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下一个角落是我的。

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两都走遍了全世界。


11.P9王石说过:“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
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

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12.P10在毕业后买房的人,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
的“安全感”。

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而不是来自于我们本身的能力吗?即使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吗?
13.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
囚禁它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

(在说yes后忽略那个but,请做出一个决定,下定一个
决心,我们还年轻,我们还能拼!)
14.P13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
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15.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

——张欣频
16.P15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像诗人非
马的打开笼门: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17.P16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


是所有行为都值得喜欢,但是这个世界,却是所有人都可爱。

我们要记得,你可以讨厌一些行为,同时你可以爱着这个人。

18.P17能力=天赋*时间。

你的潜力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
果你一开始相信他,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反之,它就会慢慢远离,直至完全消失。

19.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尝试。


20.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一、小范围的冒个险,试探一下。

二、
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比如,一对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而如果你要害一个人也很容易,让一个人恐惧、没有自信,就给他提供一个无需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安全感。

三、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四、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五、
做一份成功日志。

六、面对困难,触底反弹。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21.P28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
败。

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

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

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难。

——奥普拉
22.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
事情之中(inter)去。

23.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的投入你的呼吸
——这个你每天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

总结:
读完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后,我在想是“思维的墙”?“思维的墙”就是很多指那些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

拆掉这堵“思维的墙”,就是要走出这种思维怪圈,提高心智,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像有光透进来,照亮真正的自己。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现实社会一些现象的反思,然后古典老师又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从而打破每个人头脑里预设的层层障碍。

就像书里说的一样:
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
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

我们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却把自己弄丢了。

所以要打破这堵墙,要成长,成长为独特的自己。

在如何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中,书中说了几个关键词,分别为兴趣,等待,恐惧。

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一部分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一部分找到了选择在等待,还有一部分因为是恐惧而不敢投入其中,这是阻碍成长的大部分原因。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

要成长,要有能力,就必须先发现自己的兴趣,这是成长的前提。

不管是挣钱,还是生活,哪怕是找对象,都要求是个“有趣的人”,你要是个“无趣之人”,找对象都是个问题,更可况如果以后从事的事业跟个人兴趣相符合,那是多么大是幸福。

只有发现兴趣,才会开始投入。

既然是开始投入,投入了时间和金钱,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时间成本,古典在书中提到一个“等死模式”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最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

这个情况在生活中例子很多,比如有的大学生快毕业了还一直在纠结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纠结几个月了,还在纠结没有行动,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不然考研,要不然去做找工作的准备,这样还有可能会成一个,不然一直拖下去,考研时间耽误,找工作准备也没有做好。

所以事情不要去等,去拖延,要去做,选择好你感兴趣的领域,大胆的去做,谁也不能路在哪里,只有去走了,才会知道路在哪里。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而不敢去做,或者一直在等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恐惧,怕失败,怕丢人,或者对这件事情本身有所畏惧。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才更要去战胜,不然永远不法成长,更可况,恐惧是个“懦夫”。

背对恐惧最可怕,当你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它没有什么好怕的,战胜不了恐惧,那只能证明自己是个懦夫,迈过这一步才会其实发现自己更强大。

总之,所有的成长路上都会有困难,只能一步一步克服,才能最后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而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根本原因是这个人的思维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