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由于缺 乏明显的形态 变 化和形态标记 , 所以 从 !马氏文通 ∀ 引入西方 语 法来研究汉 语语法起, 虽历经百 余年, 词类的 划 分和使用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 难点 之一。特别是在词的 转类使用 ( 兼类 和活用 ) 问 题上 , 虽百家争鸣 , 各有创 见, 但终 未形成统 一 的观点和看法 , 甚至在一些教科书或研学者中 因 各种原因, 对此问题依旧是因循守旧, 认识混乱。 本文试就词的兼类问题综述各家观点, 条分缕析 , 提出界定词的兼类的 原则, 能正确理解词的兼 类 和词的活用这两种语 言现象, 为今后进一步研 究 词的转类使用问题打下基础。 二、 兼类的界定 ( 一) 观点回顾 !马氏文通∀ 首先提出 # 词类通假∃ 、 # 兼类∃ 说, 由于其主张 # 义不同而其类 亦别焉。故字 类 者, 亦类其义 焉耳∃ , 以 # 以义定类 ∃、 # 类随 义 转∃ 为出发点 , 全然没有考虑到汉语特有的词 的 多能性, 所以马氏 所说的通 假、兼类 , 实际上 没 有真 正解 决 词类 划分 和 使用 的 矛 盾, 最 终 走 入 # 字无定义 , 故无定类∃ 的死胡同。 黎锦熙先生 在 !新著 国语文法 ∀ 中主 张 # 把 词类跟句子成分的关系固定下来∃ , 根据词在句中 出现的位置 来划分词类, 词可以 跨类, 有时甚 至 跨度极大 , 类别的判定只能是 # 依句辨品∃ , # 离 句无品∃ , 依旧难以逾越 # 字无定类∃ 的悖论 , 甚 至险些将汉语引入无词类的危险境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 2009 年)
275 每一个 个 体词 必须 音 同、 形同、义 同, 而 # 词∃ 就是指具有同一性 的这些个体词的集合 , 也 就是 说必须是一个 # 概括词∃ 。如 : 理想 ( l x i ng ) % 当 一 名 医生 是 我 的 理 想。 ( 名词) & 这项技术革新还不够理性, 要进一步钻研。( 形容词) 因此, 根据 这个原则, 我们 必须排除把 以下 两种情形算作兼类 : ( 1) 多音多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 多音词现象 , 一词 多音多 义, 虽表现出不同的语 法特征, 分属 不同 的词类, 但因违背了 # 同一∃ 原则 , 不能算 作兼 类。如: 好: % h o 庄稼长得很好。 ( 优点多的、使 人满意的, 形容词, 补语 ) &h o 语) ( 2) 同音不同义现象。 现代汉语从 古代汉语发展 而来, 在词汇 的不 断整合和发展中 , 数量精简语义丰富的特点 一直 没有改 变, 在造词时由于语音 巧合, 或者在 不断 的简化或演变的过 程中, 一个词虽同音同形 但积 累凝固 了很多意义。这种同音 不同义, 而分 隶不 同词类的情况 , 我们也不能把它算作兼类。如: 省 ( sh!ng ) : % 全国 30 多个 省、自治区、直 辖市都有人参赛。 ( 行政区划单 位 , 直属中央, 名词 ) & 你 不能省点儿心 吗? 节约, 动词 ) 这里还要特 别强调一点 , 我们这里所说 的同 义, 是指意义完全相同 , 单 凭语感不可能区 别出 个体词意义的不同 , 甚至在字典中义项的解 释也 不会有二。那种表现出来的个体词意义相近 或有 联系, 在字典里已经分列不同 义项的概括词 , 从 严格意义上说, 我们也不把它算所是兼类。比如: # 锁∃ 、# 死∃ 、# 报告∃ 、# 代表∃ 等。 2 少数性原则 朱德熙先生说 : # 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 如果 把 A 和 B 分为两类之后, 大部分 A 类词同时兼属 B 类, 或大部分 B 类词兼属 A 类 , 那 只能说明我 们当初 把 A 和 B 划 分为两 类词本 身没有 多大 意 义。 ∃ 吕叔湘先生也说 : # 凡是 在相同的条件 下, ( 俭 省、 他不好喝 酒。 ( 喜欢 , 动词 , 谓
教育教学研究 对于所有兼 类词来说 , 我们都可以把它 看作 是某一个词类这个大的原型范畴中的 非典型成员 或是 边缘 成 员, 它 突 破了 西 方语 法 词 类划 分 的 # 非此即彼∃ 的二分性, 体现了汉语特殊的词类关 系。 三、 词的兼类常见种类及示例 ( 一) 形容词兼属动词 如 # 丰富、巩固、委屈、端正、宽大、充 实、 统一、方便、繁荣∃ 等, 可 以受 # 很∃ 修饰 , 又 能带宾语 , 兼属形容词、动词两类。 1 所谓宽进 , 即不受统一的录取分数线限制。 ( 形容词) 2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他们首先统一了大家 的认识。 ( 动词 ) 3 我们的市场不是在萎缩 , 而是越来越繁荣。 ( 形容词) 4 新华社今天全 文播发了 !中共 中央关于进 一步繁荣文艺单若干意见∀ 。 ( 动词 ) ( 二) 区别词兼属副词 如 # 共同、自动、长期、局部 ∃ 等 , 除了 能 修饰名词和组成 # 的∃ 字结构以外, 还能作状语。 我们说这些词兼属区别词和副词两类。 1 地下雷达的全部工作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自 动完成的。( 副词) 2 国际自动电话的广泛使用 , 使中外通讯时 间缩短为 30 秒钟。 ( 区别词) ( 三) 名词兼属动词、形容词 如 # 规范、系统、投入∃ 等。 1 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 , 用来调整人们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 名词 ) 2 不仅如此, 教育部目前也成立了专门委员 会规范 MBA 市场。 ( 动词) 3 鲁迅的语言也难说很规范。 ( 形容词) ( 四) 介词兼属动词 如 # 在、到、比、给、跟 ∃ 等 , 由 于 这些 介 词都是从动词演变 而来的, 所以现代汉语中 还保 留着动词的功能。作为动 词, 有的 可以重叠 , 可 以带 # 了、着、过∃ 等后缀 , 作为 介词在句 中出 现时不能重叠 , 也不能带 # 了、着、过∃ 。我们说 这些介词兼属动词。 1 我结婚到北京来就我一个人。( 介词) 2 最后到了北京, 最后就慢慢的 , 一直搞这 个行业。 ( 动词 )
274
教育教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
谢晖, 贺祝琳
( 首都医科大学 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 北京 摘要 100069)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和活用是词类转变 表现出 的一对特 殊的语 法现象 , 从二者 的联系中 , 我们认 识到语 言的渐
变性原则 , 今天的兼类就是昨天的活用 ; 从二者的区别中 , 我们应该寻找更 科学的界 定原则 , 准确 划分其范围 。 本文在综 述现代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从概念的产生到今颇有影响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 提 出界定词的 兼类应遵 循的基本原 则 , 划分其 种类 , 阐述其与词的活用之区别与联系 , 目的在于能正确理解并准确区 分 、 判断这两 种语言现象 , 在语言交际 中 , 保证现 代汉语的规范性 。 关键词 现代汉语 ; 词的兼类 ; 词的活用 ; 界定原则 H1 文献标示码 J 文章编号 09- 170 中图分类号
王力先生 在 !中国 现代语法 ∀ 里认 为 # 词可 以分类 , 一个词可以分隶于二两类或三类∃ , 凡属 兼类词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 , 但是 # 应 否分隶 , 不该看它是否有两种 地位或职务 , 而该 看它是否有两种相差颇远的意义∃ 。很显然, 这种 做法似乎不妥 , 它完全混淆了一词多义和兼 类的 概念。 吕叔湘先 生在 !关于汉 语词类的一些原 则性 问题∀ 中 也 明确 提 出 # 一 个词 能 够 属 于 两类 ∃ , # 拿把 锁把 门锁 上∃ 的 # 锁∃ 既是 名词 , 又是 动 词。同时他还强调对于词类转变的判断 , # 语义变 化可以作为参考, 不作为判断的标准 ∃, 要考虑主 要的原则是 : # 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 同类的词都 可以这 样用的, 不算词类转变 ; 凡是在相同 的条 件下, 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 用, 而是决定 于习 惯的, 是词类转变∃ , # 这个变化是一般的还是特 殊的 : 是一般的 ( 比如形容词后面加了 ) , 这个词 所属的类没有变; 是特殊的 ( 比如形容词后 面加 宾语) , 那就可能属 于另外一类 ∃ 。在这里 , 体现 出了词类的共性和个性对判别兼类词 所产生的影 响, 只有具备两种对立的语法特征才能算作 兼类 ( 形容词 后面加 宾语, 产生了 动词的 语法特 征 ) , 一类词和另一类词有共同的语法性质 不能算作兼 类 ( 形 容词后面加了, 动词后 也可加了 , 语 法性 质相同 , 不能作为形容词兼属动词的依据 ) , 并明 确指出兼类的范围不宜过宽的原则。 朱德熙先生 !语法讲义∀ 中认为 : # 当我们把 A 、B 两类词分开的时候, 可以允许有一部分词兼
属 A 、B 两类。但是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 , 如果把 A 和 B 分为两类之后, 大部分 A 类词同时兼属 B 类, 或大部分 B 类词兼属 A 类 , 那只能说明我们 当初把 A 和 B 划分为两类词本身没有多大意义。 ∃ 再次强调了兼类的数量和范围不宜过多过宽 的标 准。在 ! 关于动词形容 词 # 名物 化∃ 的 问题∀ 中 朱先生通过对动词、形容词的转类问题这个个 案 进行深入研究 , 有力地驳斥了以句子成分定类 论 为出发点的 名物化理论, 如果在 句子中, 同一 个 词因句法成分的不同 就归属不同的类别, 不同 类 词也属相同 的类别, 那么如此互 相兼属, 必然 失 去词类之间的差异 , 再次回到 # 汉语 无词类∃ 的 旧调中去 , 显然 , 这是不符合汉语的客观情况的。 朱先生通过严密的逻 辑分析, 使后学者清醒的 认 识到动词、形 容词在主宾语位置上类别的归属 问 题, 对于词的 兼类问题的界定标准具有很好的 指 导意义。 由此可见 , 对于词的兼类问 题的认识在不 断 的发展和完 善, 但是虽有这些理 论做指导, 因 汉 语本身的复杂性 , 词义的历时和与共时的不断 衍 变, 在处理实际语言材料中仍存 在大量分歧 , 一 词多义、兼类、活 用的差别 往往辨之 不明, 界 限 时常发生混淆。 ( 二) 兼类的概念 综合上述各家 观点和观察到 的语言实例 , 我 们看到词的转类现象 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 们 给现代汉语词的兼类作如下定义。 所谓词的 兼 类就 是少 数具 有同 一性 ( 音同、 形同、义同 ) 的词兼有两种或以上的词类的语 法 特征。 ( 三) 界定兼类的原则 对于 判断 一个词 是否 是兼 类的 界定总 原则 , 我们在前面对于兼类观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实 际上 已经 明确 : 词类的 划定 只能依 据词 的语法 特征 , 而不能以个体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来的 语法 性质来判定, 否则必然导致 # 词无定类∃ 、 # 汉语 无词类∃ 的 后果。基于此 , 对于 兼类这种特殊 的 词的转类使用上我们还要考虑如下原则 : 1 同一性原则 这是判别词是 否为兼类的首 要前提条件。所 谓同一性 , 是指当我们说一个词 兼属某类、某 类 时, 我 们必 须 保证 在不 同 语言 环 境 中它 必 须 是 # 同一个词∃ 。 # 同∃ 是指出现在不同语言片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