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论力学第七版哈工大第一章复习题

理论力学第七版哈工大第一章复习题


(4) 图 1-6a 中 FBx 和 FBy 无须合成为一个合矢量。在后续章节会发现,求 FBx 和 FBy 的 大小比求合矢量的大小(加上方向角)要方便。
(5) 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做矢量合成操作时,两个分矢量要么起点重合(1-6b 的 A 铰),要
么终点重合(1-6c),合矢量一定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如果两个矢量首尾相接,则很
FNA FNAx
(e)
F
FAy
FAx
FNAy FNA
B A FNAx (a)
FNAy
FNAy
FNA
FNAx (f)
FNA A
F (b) F (g)
FAy FAx
B
FBy FBx B
FNAx FNA
FNAy (c)
三力 汇交 FA A
FNAy FNAx
(d) C
F
FB B
(h)
图 1-6 (7) FBx 和 FBy 也可以画成图 1-6g 中那样的指向,因为 FBx 和 FBy 可以取负值(不要习惯性 地觉得 AB 会向右加速运动)。我们必须要习惯这种表示,因为对简单的受力图,我们可以
(8) 如果 FBx 和 FBy 合成为一个合矢量,那么 AB 梁上只受到了三个力,因其中 FNA 和 F 作用线相交,所以我们就可以确定 FB 的方向了。为了强调使用了三力汇交定理,应该用虚 线把三力的交点定出来。这种画法如图 1-6h。因为我们已经费了这么多周折,所以 FB 的方 向最好不要画反了(尽管逻辑上可以反,只要 FB 取负值即可)。使用了三力汇交定理画法后, 就不要再画蛇添足地去对 FB 作正交分解了。如果非要分解,可遵循图 1-6b 的 FNA 处理方式。
第一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受力分析
1.1 主要内容
1.1.0 基本概念
静力学 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平衡规律的科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力系的平衡 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受力分析; 力系合成与简化。
运动状态 物体发生运动时相对某参考系的运动速度。质点的运动状态就是质点的速度 (包括大小和方向),质点系的运动状态指系统内所有质点的运动速度。
下标以示区别,如这里的 FN1 和 FN2,以区别来自墙面和尖角的约束 力。
A
图 1-3
图 1-4
3
2) 物体 A 受到右下方的尖角支撑。理想的尖角只是数学概念,实际工程问题的尖角肯
定会变形成小圆弧,而与之接触的另一个物体光滑面不容易变形, 如图 1-4b 所示。所以在
尖和光滑面支撑的问题中,公切线以光滑面的切线为准。这样假定下,约束力的方向与光滑
面的法线一致,也就是面尖接触以面为准。
3)对理论力学的刚体模型,力有可传性,所以有时也把汇交点作为力矢量的起点(此题
为圆心),如图 1-4c 所示。采用这种画法要用虚线沿各自的作用线把汇交点和作用点连接起
来。
例 1-3 画出图 1-5 所示 AB 梁的受力图(教材习题 1-1e)。
解 如图 1-6a 所示。
判断出方向,但是对复杂的受力(或者信息不确定)情形,受力的指向并不一目了然,此时依
然需要画出受力图。然而 FNA 的方向不要画反了,因为它的正方向已可由滚动支座的特性确 定了。总之画受力图的原则是:能根据题设、公理(原理)、 推理(定理)和约束性质确定的则
确定;确定不了的则假定,假定必须符合公理、原理和约束性质;不能由自己的感觉瞎定。
证明 绳索分成三段,中间圆弧段与滑轮紧密接触。两端的绳索是线段,而且这两条线 段与圆轮相切。由柔索特性知道,拉力 FT1 和 FT2 分别沿各自所在的柔索直线段方向,因此 FT1 和 FT2 的作用线与圆轮相切。图 1-2a 中 H 为两条作用线的交点。由圆切线的几何性质知 道,两条作用线与 HA 夹角相等。
1.1.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受力分析 根据题设、公理、推理和约束的性质尽可能地将研究对象上的受力信息(力的 类型:集中力,分布力,力偶(第二章学习);方向;作用线/点)明确化,并把它们以简图的 形式表示出来。它包括四步:选择并隔离研究对象,画研究对象的简图,受力信息的确定和 受力信息的图形表示。
质点平衡 质点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刚体 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由于任意两点之 间距离保持不变,所以刚体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更不会发生破坏或断裂。 刚体的运动状态 刚体作为特殊的质点系,系统内所有点的速度都可以由下面两个速度 完全表示出来:刚体某点的速度;刚体绕该点转动的速度。 刚体平衡 刚体上某点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的速度不变,且刚体绕该点转动的速 度相对于惯性参考系也保持不变 力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效果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对质点而言,力 的作用会改变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对刚体而言,力既会改变刚体上某点的速度,也会改 变刚体绕该点转动的速度。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可以被数学矢量 完全地刻画。 力系 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的多个力。 零力系 没有外力作用的力系为零力系。零力系作用下的刚体必然平衡,反之不然。 等效力系 两个力系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产生了相同的效果。 平衡力系 等效于零力系的力系。 力系的简化 用简单的力系等效替换一个复杂的力系。 合力与分力 若力系可简化为一个力,则后者为合力,前者各力为分力。
以上是针对定滑轮的讨论。对均质动滑轮,因其重力穿过轮心,故也有 FT1=FT2。
例 1-2 画出图 1-3 所示 A 物体的受力图(教材习题 1-1a)。 解 如图 1-4a 所示。 讨论
(1)左侧是光滑支撑面,所以可确定该处约束力 FN1 方向。 如果 在原图的解题关键处没有标注字母,就自己加字母。也可以用数字
1.1.1 静力学基本公理
公理 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公理 2 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公理 2 并非是公理 1 的退化形式,因为前者不要求两力作用 点重合,而后者要求“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二力平衡是除零力系之外的最简单平衡力 系。 公理 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在已有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 推理 1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作用线上任意一点,并不改变 该力对刚体的作用。因这个推理,作用于刚体的力之三要素变成大小、作用线和指向。 推理 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 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该推理的前提是三力平衡,且其中两力相交。 破坏其中任一前提,推理都不成立。 公理 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 个物体上。注意该公理和公理 2 的两个力的差异,后者作用在同一个刚体上。 公理 5 刚化原理
难做平行四边形(1-6d),硬要画出的平行四边形肯定是错误的(1-6e 和 1-6f)。
(6) 对于理论力学所使用的刚体模型而言,因为有“力的可传性”推理,所以力的作用点
既可以与矢量起点重合,也可以与矢量的终点重合,甚至可以把力矢量画成穿过作用点。但
一般来说,矢量的起点与力的作用点重合是首选的。
FNA A
2
方向。
由力的可传性推理,把 FT1 和 FT2 的作用点滑移到 H 点,如图 1-2c 所示。再次对图中的 FT1 和 FT2 使用平 行四边形法则,把二者合成为一个合力 FTR。该力作用 点在 H 点。
经过上述简化,“刚体”(A 轮-绳索)只受到两个力且 平衡(图 1-2c),根据公理 2 的二力平衡条件知道 FTR 必 然沿 HA 的方向。由于 FT1 和 FT2 与 HA 夹角相等, 原来 的力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即 FT1 和 FT2 的长度相等。 这就证明了 FT1 和 FT2 的大小相等。
受力分析一直是理论力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受力图上的每个力都要能明确地说出施 力物体。内力不用画出来,即使能抵消的成对内力(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不要画出来。 受力信息的明确化只能依据题设、公理、推理和约束的性质这四种知识,不能凭自己感觉或 想象(比如对称性等)臆添力的信息。
1.2 精选例题
例题 1-1 图 1-1 所示定滑轮 A,均质。在绳索两端的拉力 FT1 和 FT2 作用下,轮 A 保持 平衡。试证明 FT1 和 FT2 的大小相等。
本例题除了公理 4 没有用到外,其余四个都使用了 (公理 3 的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是力的可传性推理的前提)。
FT1
FT1
图 1-1
FAy FAx
A FT2
FA
A
FT2
FA FTR
FT1
H
H
H
FT2
(a)
(b)
(c)
图 1-2
这个证明太复杂了。在学完第二章的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之后,可以有简洁的证明。
值得指出的是:大多数教材没有证明这个结论,但是算题中往往都直接运用。这种做法
1
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公理 1、公理 2 和公理 3 适用于刚体。公理 5 将这三个公理拓展到变形体,但前提是该 变形体要处于平衡。公理 4 对刚体和变形体都成立。
1 约束力 约束力又称约束反力,也常常简称反力。它是约束物体对被约束物体的作用力。 约束力的三要素中:方向必与该约束所能够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接触处(如果是 面接触则需要对力系简化);大小一般是未知的。前两个要素需根据具体约束特性确定。 工程上常见的约束和约束力特点 (1) 柔索约束(包括绳索、链条、胶带和电缆) 约束力沿着柔索背离被约束物体。 (2) 光滑接触约束(包括光滑面支撑、有润滑齿轮啮合) 约束力作用在接触点,方向沿接触表面的公法线并指向被约束物体。 (3) 光滑铰链约束(向心轴承/径向轴承,圆柱铰链和固定铰链支座) 约束力穿过铰链轴心。平面问题可用通过轴心的两个正交分力表示。如果利用二力平衡、 三力汇交或其他信息能够明确约束力的方向时,则可画成一个力;当方向不能确定或为了求 解方便,可画成两个正交分力。 (4) 滚动支座(辊轴支座) 约束力穿过销钉,垂直于支撑面,力的指向可假定。 (5) 滑块滑道约束(销钉滑道约束) 约束力垂直于滑道,穿过滑块(或销钉),力的指向可假定。见教材的习题 1-2h 和 1-2i。 (6) 止推轴承 比径向轴承多一个轴向的约束力分量,可用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7) 光滑球形铰链 约束力通过接触点,并指向球心,可用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止推轴承和光滑球形铰链是空间约束,第三章的空间力系会进一步学习空间约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