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辉县市胡桥乡中心校郭新童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关涉中学生的自杀行为,重在预防,破除中学生自杀的诱因是必要的直接的措施,但要从根本上对中学生自杀进行防控,生命教育能从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
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 一) 了解生命: 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
而要做到这
一点, 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 二) 敬畏生命: “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
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
大之物, 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
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 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
情感。
( 三) 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
在这个世界上, 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
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 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 四) 热爱生命: 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
热爱是一种稳
定、深厚的情感, 它只会加深、加固, 而不会淡薄、消失。
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而且, 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 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 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 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 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 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 五) 保护生命: 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
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 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 同样, 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 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
的爱。
( 六) 提升生命: 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原因的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
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
得太渺小。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
的矛盾。
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
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
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 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
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3.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德、智失衡,重智轻德状况;在德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
足。
同时,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
中学生漠视他人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生命正是法制教育缺位的结果。
4. 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
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
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
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
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
了不归之路。
三. 教育的的具体措施
面对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地反
省,认识到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
那么,如
何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1.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
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
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教师在生物认识生命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
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
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
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生命
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避免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2. 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
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
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
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
要历经千辛万苦。
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
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3. 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
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
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
他们排忧解难。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
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
所以,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心态,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或不
易战胜的挫折。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从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
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
4. 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
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5. 生生命安全的“制度建设”
6. 保学生生命安全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如“人人把好
防火关, 有备无患保平安”、“珍惜生命, 远离火灾, 消除火患, 国泰民安”, 以提高学生安全
意识; 在实验室、电脑房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须知”; 严格执行“学生出入校制度”; 配备数
量足够、质量保证的楼道应急灯、灭火机等安全设备; 确保各安全通道、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7. 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心灵需要心灵的碰撞,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教师惟有加强自身专业修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
断更新观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才能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厚的人文素养、
高超的教学机制,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创分享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升华生命,
感悟生命的价值,以广阔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