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条件下双拥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周琦|陈森文章来源:天津塘沽区人武部
深化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
我区双拥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双拥创建活动的新鲜经验,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不断丰富新内容、拓宽新领域、强化新措施、创造新特色,先后开创了“指导员进社区”、“军民共建互助家园”、“随军家属货币安置”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工作新路子,推进了全区双拥创建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新时期的双
拥工作,如何构筑新型军地关系,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确保军民共建活动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是一个必须认真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新形势下双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社会转型,双拥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双拥意识有所淡化。
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人们居安思危、准备打仗的意识逐渐淡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使人们对国家利益、国防建设的关心逐渐淡漠,发展经济的压力使人们对国防现代化在“四化”中地位的认识逐渐淡薄。
如何把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以情双拥和依法双拥、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并创造出
依法履行义务的具体方式和组织形式,是新形势下强化双拥工作意识、提升双拥工作水平的新课题。
(二)双拥主体有所弱化。
社会职能的剥离,使过去作为双拥工作主体力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缺少了双拥工作的动力;以往一些双拥工作开展得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因受改制的影响,大多把精力投入到关注经济效益和自我生存发展上,转移了双拥工作的精力和经费的投入;一批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缺乏开展双拥工作的活力;新经济组织大批涌现,由于其小而散,缺乏独立开展双拥活动的能力。
如何使双拥工作向新型的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积极引导其参加拥军优属活动,扩大双拥工作“空间”,是新形势下创新双拥工作载体、优化双拥工作环境的新途径。
(三)双拥机制有所老化。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双拥工作未能及时从过去的“包揽型”向“指导型”转变;随着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地方共建主体未能及时从过去的“单位性”向“社区性”转移;随着社区功能的加强,社区双拥工作未能及时从“被动性”向“主动性”、“制度化”方面发展。
如何整合、激活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变多元化为一体化,是新形势下健全双拥工作机制,形成双拥工作整体合力的新思路。
二、积极迎接军地交往面临的新挑战
(一)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利益的重组,军地交往观念面临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地交往主要是依靠政府行为,并习惯于“感情”渗透。
干部转业、家属随军、子女入学等
都通过政府行为解决;军地发生矛盾纠纷,也往往依靠政府来调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角色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政府指令性的干预功能必然弱化,以往的拥军观念、拥军手段必然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特别是针对部队这样特殊的武装集团所设立的特殊社会福利政策机制是否能继续延续并得到有效的保
护?应该值得商榷。
(二)伴随着社会体制及经济结构变化,军地交往的目的、对象面临调整。
从根本上说,军队与地方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基础上的。
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是构筑健康、和谐的军民关系的基础和基本要求。
多年来,军地都是依照这一准则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
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军地交往的目的,除了保持政治利益上的一致,还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利益相关联。
(三)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军地之间交往模式必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传统的军地之间的交往,是坚持以地方领导为主的原则。
这是正确处理军民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协调军地关系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则。
而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军地之间的交往层次和范围将受到制约。
同时,交往内容与交往手段也将发生重大调整。
按照以往惯例,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必须坚持以思想建设为主,以互办实事、互利互惠为根本前提。
而随着市场经济整体推进,特别是外国资本家、投资商遍布于部队周围的时候,军地联系、开展活动是否仍然坚持以地方领导为主、以思想建设为主的原则?在部队建设出现经费重大缺口、靠自身和
上级又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地方“三资”老板给予部队的馈赠和帮助能否合理合法的接收?对于部队军官退役安置、家属随军就业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单纯依靠政府行为无力解决的情况下,是否通过社会行为尤其是经营效益较好的外资企业来帮助承
担?这也是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着力探索军地关系的新思路
(一)树立大双拥意识。
一要引导广大军民确立新的价值取向,树立与发展市场经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维、新观念。
广大军民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客观看待、正确理解军民关系,克服守旧心理,树立与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克服无所作为心理,探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崭新军民关系的新模式、新举措;克服自我封闭心理,增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责任感、紧迫感。
二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心态。
处在重大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军民关系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这就需要广大军民从全局着想,立足于改革与发展,摒弃军地交往中过分强调对等、惟我独尊的传统陋习,消除埋怨攀比心理;克服期望值过高和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观念,培育健康理念和宽阔胸襟,增强对新形势下利益关系调整的承受能力,形成共识,步调一致。
(二)确立新的交往原则。
一是要让“法”的观念进入军地交往范畴。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依法规范、调节、保障和引导军民关系,是市场经济对军地交往的必然要求。
当前,军地交往必须适时适度引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把双拥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出台政策法规的重点,通过政策规范,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地交往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矛盾、新问题。
譬如,一旦军地之间发生经济方面的矛盾与纠纷,军队、军人及其家属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就应该一改过去以感情代替法律的做法,需要用法律程序解决的必须依法解决,而不能简单“私了”。
二是要让共享资源、互惠互利成为军地交往的发展趋势。
从地方来说,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拥军力度,重点帮助军队搞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为转业、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多提供就业机会。
从军队来说,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发挥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等优势,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智力和科技助民、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活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通过资源共享、互助互惠,促进社会经济和军队建设的共同发展。
(三)确立新的交往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看到,新时期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各个层面的交往将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而且愈加“务实”。
就军地交往而言,也有一个机制转变和创新问题。
现行的军地交往体制、交往格局以及交往方式,要切实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对交往层面的新要求,在交往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交往方式的科学性,以及交往内容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创新。
具体来说,要实现四个跨越:一是在军地交往层次上,实现由“低”向“高”跨跃。
二是在军地交往范围上,努力实现由“窄”向“宽”跨跃。
三是在军地交往内容上,要实现由“一般”向“特殊”跨越。
四是在功效上,要实现由“虚”向“实”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