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戏曲的起源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宗教仪式、巫觋。

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

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1.2皮影戏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

《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

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

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1.5《东海黄公》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

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

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

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

《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

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

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

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a.宋杂剧和金院本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成;宋朝取消了市禁、坊里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形成,迎合市民口味的通俗文艺形式——戏曲应运而生。

b.宋杂剧体制杂剧的称呼不同于杂戏,就是指宋代时期特定的戏剧样式。

戏剧角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

开场引子称艳段,由末泥报告。

次做正杂剧,分为两段。

宋杂剧绢画《眼药酸》。

c.金院本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杂剧在金代,被称作院本。

黄河以东地区没有汴梁那样的大都市,演出时融入当地的民间娱乐风俗。

用于民间堂会演出和神庙祭祀演出。

剧目曲目减少。

著名的院本有《范蠡》、《蔡伯喈》。

2.2 成熟的戏曲出现于公元1120年左右。

东南沿海,南戏。

北方,金元杂剧。

二、戏曲的发展1.1四大声腔:明初,南戏发展出四大声腔,余姚、海盐、弋阳、昆山。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3京剧:清朝中叶,地方戏繁荣,京剧应运而生2.0戏曲的基本类型从声腔和音乐特点来划分:曲牌联套体、板腔体.曲牌联套体,曲牌对应曲调,如昆曲。

板腔体,由一对具有对仗关系的乐句重复出现,推进情节进展,如京剧。

戏曲与方言、地方音乐也有关系。

如豫剧《花木兰》。

2.1戏曲的艺术特点综合性: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表演手段多样性、综合性;唱、念、做、打。

a.空间艺术绘画:服饰雕塑:演员端然不动的形体展示建筑:舞台布景(城墙);虚拟的建筑;演出场所——戏楼b.时间艺术:诗歌、音乐、舞蹈3.0比较西方的戏剧西方戏剧虽然也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是总是侧重于某一方面。

1.1诗剧欧洲19世纪以前的剧本,大多以诗歌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表情达意。

《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仲夏夜之梦》。

1.2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虽然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但是以歌唱为主。

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组成。

《蝴蝶夫人》、《茶花女》。

1.3舞剧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但侧重但是舞,通过舞蹈者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

《天鹅湖》、《吉赛尔》、《希尔维亚》。

1.4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五、唱、念、做、打唱:四功之首,运用不同风格曲调来演唱,抒情风格较浓念:诗歌化的对白、独白,与地域方言相关(韵白、本白)a.韵白,用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形成了抑扬顿挫、高低有致的语调,富有音乐性b.本白,用方言讲(剧种发生地的方言)如,昆曲中,韵白雅,苏白俗。

诗歌化的念白。

《琵琶记》。

做:程式化动作,从生活动作中提炼出来的。

中国戏曲中最独特的表演语言,表现不同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动作,如行走、骑马、摔跤、关门。

起霸即为武将出征前的规范特征动作。

趟马即为手持马鞭在马上驰骋,圆场、转身、挥鞭、勒马。

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称作身段,云手、抖袖、起霸、走边、云步。

打:战斗场面,对打、集体战争,舞蹈性的动作,写意非写实常见武打与杂技动作,变脸、喷火、椅子功、托盘、吊毛。

六、写意虚拟时空转换虚拟:《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

上台做自我介绍,直接跟观众进行交流。

剧情的虚拟。

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真实生活、历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角色的虚拟:脸谱化,最大可能淡化角色的个性。

洁面,生旦略施彩墨。

花面,净、丑以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构成一种图形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

脸谱起源于古代的行傩表演,标志人物性格、品质;放大演员形象。

七、了解戏曲的两种属性:案头、场上两种鉴赏方式:以文学论、作艺术观以文学论,了解作品背景、作家心态、时代内涵,避免简单化。

a欣赏故事的陈述方式和结构技巧,分析关目即关键情节,如《琵琶记》,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形式。

b把握戏曲构造矛盾冲突的技巧,戏剧本是冲突的艺术。

c了解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人物是戏曲成功的关键。

塑造人物的气质、性格主要靠语言。

2、作艺术观第二章南戏产生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始于北宋宣和年间。

盛行自南渡,吸收了宋杂剧,各种民间艺术,以唱为主,唱念做打并用。

繁荣自元开始,南北合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出现《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些名剧。

明初:四大声腔,昆山、余姚、海盐、弋阳。

音乐,里巷歌谣是其曲调来源。

曲牌,引子类(位于一组曲子前面),过曲(位于引子和尾声之间),尾声。

角色,早期:生旦净末丑外帖。

生、旦,正剧角色的男主角和女主角。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多扮演性格、品行、容貌上有奇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喜剧角色。

末,社会地位地下的次要人物,带有一定喜剧色彩,一般在开场时会出现。

外,年老而有气度的男/女。

贴,旦之外贴一旦,次旦。

王骥德《曲律》:正生、贴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小丑。

共十一种。

创作者,早期:下层文人(温州书会、永嘉书会、古杭书会),明代:文人参与整理创作成为文坛潮流题材来源。

负心剧最多,如《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

篇幅较灵活,依据故事内容而定,结构的演出单元是“出”。

开场是“客门问答”,末念诵诗说明剧情。

下场是由剧中人念诵下场诗。

第三章元杂剧一、兴起,13世纪初期,金元之交,与废除科举考试,文人地位地下相关二、音乐,北曲,七声音节,曲子有不同宫调三、结构,一套表现为一折,“四折一楔子”四、角色。

末(正末、小末、外末)、旦(正旦、小旦、老旦)、净三大类演唱时“一正众外”,只有正旦和正末可以演唱,其他人只有宾白。

五、作者1、文人。

借杂剧抒发情感,创作类型集中在神仙道化剧、文人事迹剧、情爱剧、水浒戏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妓女。

表演-时有时反串男性角色第四章明清传奇一、产生:明嘉靖时,苏州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按照新兴昆山腔创作《浣纱记》,标志着以昆曲为载体的明清传奇时代开始。

二、创作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明万历年间,出现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沈璟代表的“吴江派”。

明末清初,吴炳、阮大铖尚情,戏剧创作追慕汤显祖。

第二个高峰期入清之后,苏州派出现,以李玉和朱素臣为代表。

出现“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体制第一出副末出场,介绍家门大意第二出、第三出,生旦各自做自我介绍,以下场次逐步展开故事以生旦团圆结束,每一出末场,朗诵下场诗,四句或八句。

四、题材传奇十部九相思,男女情爱是最常见的题材。

五、发展清中叶后,地方戏繁荣,1790年,乾隆八十岁生日时,“三庆班”入京,京剧开始兴盛,昆曲衰落。

六、角色近代昆曲,“十二家门”1.生,巾生(扇子生)官生(纱帽生,分为大官生、小官生)、鞋皮生(穷生)、雉尾生2.旦,老旦、正旦、五旦(闺门旦)、六旦(活泼旦)、刺杀旦、作旦3.净,又称大花脸,大面(红、黑、紫、蓝,性格鲜明)、白面(阴险、奸诈)、邋遢白面(较脏,身份较低,热心诚实)4.末,中年以上的男性,老生、副末、外(年长的男性)5.丑,付丑(冷二面)、小丑(小花脸)。

三、沈璟和吴江派明朝中叶,正值明清传奇最繁荣之际,剧坛上出现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沈璟,江苏吴江人,20多岁中进士,官至光禄寺丞。

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弃官回乡,养了一个戏班子,过着听曲填词的生活,自称“词隐”。

著有传奇十七种,现存《红蕖记》、《义侠记》、《博笑记》。

强调曲律,“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在传奇渐多而往往不含音律的明中叶,这样的主张是积极的。

“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将曲律的地位置之词句之上,有些过分。

吴江派的特点:1、宣扬封建伦理,“命意皆主风世”。

2、宣扬宿命论。

神灵判断、仙官指点,通过梦表现重要情节。

3、语言浅近,但由于过分据守音律,语言不够明朗、生动,往往平板无味。

第一讲《琵琶记》与悲情婚变元末高明改编。

南戏之祖,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故事梗概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欲辞服侍父母。

后蔡邕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五娘在家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终日思念父母,写信至家未果。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五娘寻至牛府,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