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张俊文
【设计理念】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看书、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数的产生的知识。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1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

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

教材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还使学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目相联系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如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自然数是数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最初认识的数就是自然数。

随着生产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系逐步扩展,产生整数、分数、小数、有理数等等。

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自然数,接下来要系统学习小数和分数。

因此在这里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一方面是对以前认数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

到现在为止,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师单刀直入,通过谈话导入新课,不拖泥带水,能够节省教学时间。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2.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1)出示课本主题图,介绍几种在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

那时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摆小石子、用绳打结、在木头上刻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师:在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

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

“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只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

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启发学生说出: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师:一般地说,进率是几,就叫做几进位制。

例如有二进位制、八进位制、十进位制、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

我们通常是用“十进位制计数法”,它的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即满十进一),用数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

如一百三十五记作135。

电子计算机一般是用“二进位制”表示数。

进率是“2”(即满二进一),只用两个数字0和1与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

例如:
“零”记作0,“一”记作1,
“二”记作10,“三”记作11,
“四”记作100,“五”记作101,
“六”记作110,“七”记作111,
“八”记作1000,“九”记作1001,
“十”记作1010,“十一”记作1011,
“十二”记作1100……
此外,还有“六十进位制”,如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六十”,即1时=60分,1分=60秒。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
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师: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再猜猜?(千亿)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师: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教师特别说明:最小的一位数还是1,因为根据十进制的计数原理,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所以最小的一位数是1。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文字内容较多,教师教学时可以将谈话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大部分知识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习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示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