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我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分析课文的“红盖头”。
这个支点,就是最佳教学切入点。
它是一篇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部位。
这内容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图,也可以是其他相关的内容,如文章题目、作者的思路、读者的疑问,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庖丁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解剖牛,是因为他对牛的结构了然于胸,选择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做到了“游刃有余”。
如果把文本看成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
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
抓好切入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的,它既可扎实地实施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又能使教学双方趣味丛生。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
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
现与提升。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
一、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等。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就以“发愤”这一题眼为切入点,贯穿起整个教学。
首先理解词义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这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从振作到不振作再到振作的过程;接着,就直奔写“发愤”这一重点的部分,体会司马迁内心的转变和发愤的动因;最后,联系文本,结合生活,体会司马迁是怎样发愤的。
这样,“发愤”成为串起课堂颗颗闪亮珍珠的红线,使得课堂熠熠生辉。
二、抓重点词语切入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就是围绕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而展开的。
正因为“独”,又逢佳节故而“思”,想到“兄弟登高处”的情景。
而“少一人”也正是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的诗人。
还有《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教学,老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中“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句话中“神奇”一词展开教学。
学生围绕“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这个问题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神奇”的语句,从而品味出这株柳树在高原如此恶劣
环境中生命力却如此顽强的特点。
三、抓重点句子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重点句子,它可以是中心句,也可以是过渡句等。
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重点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以重点句为切入点,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如,苏教版国标版第九册《黄果树瀑布》中的“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作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效果会很好。
四、课文插图切入点
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最精彩的片断。
教学时若能注重以图切入,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事物,促进形象思维的发挥,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学习,那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经历,更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船长》一文的教学,可以从课文中“不断下沉的船和哈尔威船长丰碑一样的身影”这幅插图去引导学生回顾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不由得对船长肃然起敬。
五、利用矛盾因素,找准教学切入点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既可抓住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又要杀大黑骡子,这“爱”与“杀”的矛盾冲突,又可抓住彭德怀坚持杀大黑骡子,而他身边的饲养员、警卫员坚持不杀大黑骡子这
“杀”与“不杀”的矛盾冲突来切入文本,细心品读,从而体会人物形象。
其实,文章的切入点还有很多,如文章的背景切入点、兴趣切入点、语文学习方法切入点、学生疑问切入点、作者思路切入点……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而最佳的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犹如一把万能钥匙,如果我们教师能把它磨砺得更神奇、更珍贵,那么,这把钥匙就是万门之锁。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我们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溜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