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药理学基础知识
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 体进行宣传 ✓非处方药(OTC)指经国家药政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 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按药品说明书 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安全有效的药品,又称为“柜 台药”(OTC)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非处方药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又分为甲类和乙类,分 别有特殊的非处方药标识
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对不同的器官具有选择性。 药物效应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选择药
物治疗疾病的基础。 药物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可以准确
的治疗某种疾病或某一症状。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 应较多。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5.继发反应 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也 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6.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 浓度)以下时的药理反应
苯巴比妥催眠 → 次晨乏力、头晕、困倦等“宿醉现象”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动动脑: ✓ 服用感冒药后打瞌睡 ✓ 服用大剂量镇静催眠药所致呼吸衰竭 ✓ 服用镇静催眠药后第二天还昏昏沉沉 ✓ 突然停用降压药后血压回升 ✓ 使用抗生素后导致二重感染 ✓ 花粉过敏
停药患者可产生强烈的用药欲望,并产生难以克制的“觅药 行为”,又称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 具有依赖性的三类药物: ✓麻醉药品:阿片类、可卡因类及大麻类等 ✓精神药品: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及致幻剂等 ✓其他: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3.停药反应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 现或加剧的现象 ✓此类药物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停药
② 注意剂量个体化给药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沙利度胺所致“海豹肢样”新生儿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3.变态反应 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病 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致敏源: ✓ 药物本身 ✓ 药物代谢产物 ✓ 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4.特异质反应 少数先天性遗传异常的患者对某些药物 产生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给药途径和吸收部位 Ø(2)注射给药: Ø皮下注射(ih)或肌内注射(im),药物经毛细血管壁
吸收,可避免首关消除和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 的影响,多数药物呈溶解状态易吸收。 Ø静脉注射(iv)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 。可立 即显效,作用迅速,剂量可调,但对制剂和操作要求严 格。
(二)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药
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1.器官的血流量 2.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有特殊的亲
和力,使药物在某些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药物浓度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 称为局部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并分布到机体相应的 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 2.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指药物的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指由直接作用引发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药物是把“双刃剑”,能防病治疗,但用之不当也会产 生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4.树立合理用药,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 理念
第一节 药物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药物的基础知识
一、药物与药品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四、药品的标识 五、药品的外观检查与保管
一、药物与药品
➢ 药物:能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并用于预防、诊 断、治疗疾病或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药物、 化学合成药和基因工程药物三类。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等; (2)吸收环境:胃动力、肠蠕动、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等; (3)药物的制剂:药物的不同制剂,其吸收程度不同。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生物利用度 ﹦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兴奋效应:凡能使机体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抑制效应:凡能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药物效应的表现: ➢①使机体功能活动提高(兴奋)或降低(抑制) ➢②补充不足(维生素、激素等)或改变体液成分 ➢③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以及癌细胞(化学治疗) ➢④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免疫抑制药)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才能吸收。 ➢固体药物不能吸收,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
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给药途径和吸收部位 Ø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气雾
吸入、舌下含服、直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 服给药、皮肤给药。 (1)消化道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安全和最便捷 的给药途径。大多数口服药物通过小肠吸收。 • 首关消除: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 进入血液循环。某些药物在经过肠壁和肝脏时被代谢灭 活,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称为首关 效应。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大烟壳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精制海洛因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 毒性药品:指作用强烈、毒性极大,治疗剂量与中毒剂 量比较接近,使用不当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的药品, 如强心苷类、阿托品等
➢ 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元素的一类特殊药品,可释 放射线供医学诊断或治疗使用,如放射性碘等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特殊管理药品标识示意图
四、药品的标识
1.药品的批准文号 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上市、使用的 依据。
其统一格式为:“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字母分别为:化学药品为“H”,中药为“Z”,保健药品
“B”,生物制品为“S”,进口分装药品为“J”,药 品辅料为“F”,体外化学诊断试剂为“T”等。
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药品的保管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 同的方法。 常用药品保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药物效应与临床效果
第二节 药物效应与临床效果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四、药物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具有特异性。 药理效应: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组织细胞功能或形态的变
也称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二)不良反应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继发反应 ➢后遗效应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也称副反应
✓ 副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的固有作用 ✓ 较轻微,为可逆性的功能变化,难以避免,产生副作用
四、药品的标识
2.药品批号和生产日期 “批号”是用于识别“批”的
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可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 的生产历史。
感冒灵颗粒
产品批号:15120050
生产日期:2015.12.03
有效期至:2017.11
(失效期:2017.11)
3.有效期 指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使用的期限,其表示方法:①直接标明有效期;②直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 良反应及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 忌、药效的个体差异、合理用药原则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 物依赖性、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 药的管理规定、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
3.了解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 用度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遗传因素、病理 因素、精神因素等)。
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可作为国家药典收载的法定名 称。 ➢临床用药要注意核对通用名和商品名,防止重复用药。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二)药物剂型的药物用药有其特殊要求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一)药品的分类 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药(POM)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的药物。
➢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 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一)药品的名称 ➢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
1.受体学说 ✓受体激动药 药物能与某受体结合(亲和力),又能激 动该受体产生药理效应(内在活性) ✓受体拮抗药 药物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无 内在活性),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2.其他机制 影响酶的活性、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影响 生理物质的转运、影响核酸的代谢、影响免疫功能或改变 理化环境等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称为防治作用;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一)防治作用 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分为: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
疾病,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
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标识示意图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二)国家基本药物 (三)特殊管理药品 ➢麻醉药品:指连续用药可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阿
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等 ➢精神药品: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
作用,连续应用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和致幻药等 ✓依据依赖的程度和危害,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 第二类精神药品
接标明失效期。
五、药品的外观检查与保管
(一)药品的外观检查 对制剂用肉眼进行外观检查,若发现有包装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