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摘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两朝的社会民俗体育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

因为民俗体育的农耕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特点,所以,唐宋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背后,有着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力支持。

以下我将结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作详细的阐述。

小清新:民俗体育唐宋时期发展高峰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也达到了较为高的发展阶段。

唐代初期,分裂的国家得到了统一,人民安居乐于,中外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政治层面,这都促进了当时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

对此,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过描述:“千车万马九衢上”。

四通八达的街道,万千峥嵘的马车,使得长安一派繁荣景象。

到宋朝时,城市中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开封府作为都城所在,车马如流水,商业比往常更加繁荣。

且人口数已经达到近百万之多,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城中酒肆茶楼比比皆是,一派兴盛的气象。

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无疑为民俗体育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1、调节社会间关系,娱乐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独立于正规体育模式的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他不仅仅可以促进参加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作用。

我国民俗体育的包括范围很广,其中还包含了民间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一类游戏是我国先民在社会劳动之余进行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

因为,在千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不得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就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压迫。

所以,他们便渐渐的创造了早期简单的游戏活动,并借其形式自我娱乐,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为私有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

高等阶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压迫劳动人民,使其生活更加困苦,心理上表现出的不满更加严重。

所以,许多民间游戏就成为人们闲暇时相互渲泄的手段。

这也间接的起了和睦社会的效果,并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喜欢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民俗体育活动,以求达到间接使社会和谐的效果。

2、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民俗体育的大部分内容都取自民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这一类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在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流传,并世代相习。

从社会文化的变迁角度来说: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流行的现代体育活动,都是外来的古希腊形式的文化,它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扩张在世界各地的产物。

正如我国唐文化的“兼容并蓄”一样,随着古希腊和西域各国新奇娱乐活动的相继传入,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也受到许多挑战,国人争做体育强国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我国民俗体育在人民群众间根深蒂固,外来文化的传入只能是被吸收消化,最终成为中华文明而流传下去。

3、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感是人们对一个“根”文化的感知,是使一个个体对一个整体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

他的形成受到同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因为人民深厚的感情积淀,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就起到了使本群体认同的作用,而且在经过一系列活动后,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亲近感。

在频繁举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带动其走向世界。

二、唐宋民俗体育在主要节日上的体现(一)民俗体育在元宵节中的表现元宵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我国已有了近两千年的传承。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元宵节的雏形,汉朝时期,武帝祭祀泰山和佛教高祖“燃灯礼佛”,之后,便相互融合而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元宵佳节。

伴随着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统治者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从而导致了元宵节在社会中的广泛流行,并为节日里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外在的有利因素。

比如,唐代长安城元宵节活动中,就有着巨型龙凤灯、拔河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宋朝时期,东京汴梁就开始流行击丸、蹴鞠、踏索等活动。

对此,我国许多古代典籍中也有记载,《明皇杂录》中这样说:“唐玄宗于元宵日,命京城大陈灯影庭,燎其灯为龙、凤之状”,这就是我国舞龙灯的早期发展形势。

宋朝汴梁上元的元宵夜,在德育楼附近就有官府组织演出的各种民间节目。

可见,唐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元宵节中就有了极为丰富的表现。

(二)民俗体育在端午节中的表现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赛龙舟这一民俗体育项目却是必定的。

关于赛龙舟和纪念英雄的说法也是有多种,如《越地传》中就记载,“龙舟于勾践始”。

《史记》中更有龙舟始于伍子胥之说。

尽管早期历史对各种传言没有进行统一规定,但赛龙舟做为一项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被广大群众所喜欢,一直流传下来。

直至唐宋时期,才最终确定了龙舟赛的纪念者为屈原。

唐朝时期,众多诗人对端午节赛龙舟的关注也极为详细,仅在全唐诗中就有20多首描写赛龙舟的诗作品。

其中以杜甫、白居易、元稹等最为耀眼。

从诗文的内容上看,多以描写比赛龙舟的经过为目的。

如《观竞渡》中:“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就生动地表现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又如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该诗反映的是古代临安地区,人民把龙舟画成五彩缤纷的颜色,浩浩荡荡的争先恐后。

由此可见,唐朝端午节的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宋朝,赛龙舟便更具要时代特点了。

《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了两宋时期赛龙舟活动的壮观情形。

另外,在南宋时期,龙舟比赛开始标准化,配备以多名裁判人员,并有军队进行干涉。

可见,北宋开封赛龙舟声势浩大,比赛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三、唐宋民俗体育活动在平时的发展(一)春季的民俗体育活动唐宋时期,我国许多传统节日开始确立,如寒食和清明。

在宋朝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并立,是当时最隆重的祭祖节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结伴郊游。

美丽的春光令人喜不自胜,于是民间就有了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用以表达欢喜的心境。

宋朝时期的瓦舍里,主要是以开展蹴鞠、秋千等民俗活动为主,给初春时期增添活跃的气氛。

对此白居易曾写道:“蹴尘不起,火雨新晴”。

宋代时期,寒食节上蹴鞠、荡秋千比赛的热情丝毫不差于唐代。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寒食节时,宋代汴梁城中到处可见荡秋千的人,接触到的事情就是蹴鞠。

宋朝的临安地区,初春三节更是被人大肆推崇,到处盛行民俗体育活动,被称作“民俗的节日”。

由此可见,唐宋春季民俗体育盛行,而其中又以蹴鞠和秋千为组要活动。

在当时,有人用举目秋千,触处蹴鞠来形容这一景象,这也为说明了唐宋时期民俗体育已非常普及。

(二)夏、秋两季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古代,夏秋两季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季节,而在这一季节中又包含了初夏、三伏、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

这一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民族关系较为缓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就为大规模开展民间娱乐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唐宋时期人民对夏秋节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朝代的原因。

尽管夏、秋两季的气候条件不如春季,但夏、秋时期也有不少闲暇的时间,并且还是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

所以,百姓也希望能够借助夏、秋的节日来愉悦身心,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唐代三伏天,人们多以相对文静的活动来相互娱乐,一般采用下棋的方式。

谢宗可的《双陆诗》:“夏日难眠,邀友彩骰”,将长安人夏日玩的棋的习俗表现出来。

到了宋代,夏、秋季节的民俗活动更为活跃。

《梦梁录》记载:宋朝时期,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常常结伴访友,到郊外观赏绿色景物。

遇到有凉亭的地方,人们便设置棋局,吟诗度曲。

夏浓时,宋代市民还有远到郊外避暑的习俗。

现在,人们把纳凉避暑、散步、围棋、郊游、垂钓称作休闲体育。

但这类“休闲”体育早在我国唐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了。

宋朝时期,我国民间最著名的民俗体育活动,就是苏杭人的钱塘江观潮弄水,场面之壮观堪称一绝。

当时的弄水活动由人们自发组织。

尽管,民众的活动是自主组织的,但弄潮者十几或几百人为一组,一起列队而游。

重阳登高,这是我国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的民俗体育活动。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更加喜欢,并乐此不疲的进行,这都得益于当时贵族阶级的推崇。

据有关资料记载,景龙五年的重阳节,文宗驾临魏然亭作诗一首,但凡有识之士皆欢喜。

唐代诗人更是喜爱九九节,登高赋诗比比皆是,许多首经典的登高诗词流传千年。

到了宋代,在九九重阳节中,人们不仅仅追求于精神上的放松和生活上的享受,还间接的要求登高要具有健体的功效。

宋代大家王安石有诗云:“绿酒酬黄菊,红裙弄紫箫”,这都表现出了一种追求身心积极向上的态度。

对于唐宋两朝的重阳登高来说,宋代时,人民更加偏向于登上亭、台、楼,遍览山河美景;唐朝人更喜欢于登高赏菊、会友作诗。

二者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但重阳登高的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在登高的同时释放情怀,愉悦心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结语唐宋时期在作为我国封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阶段,其社会民俗体育的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的境界,这都得益于充足的物质保障及超前的文化思想。

所以,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加强对这一阶段体育文化的探究,必然会为我国古代历史的精彩添加文化内涵,并为当代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海内论坛:参考文献[1]黄伟.隋唐民间体育活动述论[J].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2]牛晓梅,张瑞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1期.[3]周健生,蒋琛.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4]王俊奇. 中国唐宋体育史[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5] 汪蓉.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传承研究[J].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6]张基振,度重干.中国民间体育保护与发展实践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7]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