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编号:1268SS08086项目负责人:王俊奇单位:南昌航空大学2009年10月26日本书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教育学角度研究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就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拓。
这部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了一个轮廓性的勾勒。
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重点部位的特写;既有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力求提出应用开发的对策;既重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成果共分八章,三十二节,23万余字,展开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历史、宗教、地理的关系1、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主要与农耕文化、赣文化关系密切,表现出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征,并在历史进程中糅和了多元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了深入研究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主要查阅了江西四十余部县志、府志,结合民俗体育的相关史料,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踩高跷,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
3、无论哪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无一不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本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
研究认为:江西封闭、边缘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自我意识、缺少开放性;另一方面,江西历史上与三苗、荆楚、吴越有紧密关系,则又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固守正统的向心性和主流性,并朝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二、江西舞龙与龙舟文化1、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
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
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的是: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2、江西龙舟文化既传承了吴越、荆楚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赣文化的特色。
从史料记载来看,江西端午节竞龙舟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到明清两朝,江西竞龙舟十分盛行,花样百出,并开始趋于向娱人性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龙舟文化表现了健康向上、节日庆典和竞技项目的文化特点。
三、赣皖交界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及其比较1、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赣皖边界村落“舞龙”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
研究认为:赣皖边界村落有春社、秋社两次舞龙的形式,并构成了赣皖边界地区那种动作殊形、刚柔相济,突出祈禳、驱祟、富有农耕文化特质的舞龙。
2、由于皖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
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南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皖西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与思考。
为皖西南民俗体育真正走向市场打开销路,真正让徽州古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皖西南旅游事业中发挥出作用。
四、江西东北部民俗体育文化研究1、赣东北地处江西的东北部,北与安徽接壤,东与浙江相邻,东南与福建毗连。
自古属周、吴、越之地。
赣东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有绝秀的地理地貌,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必然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赣东北民俗体育主要体现了节庆娱乐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特点。
伴随着赣东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赣东北民俗体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极其广泛的发展前景,必将面向旅游业、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科学化发展。
2、地域文化无不表现出每个单元的特色。
但在形成上都有内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赣皖边区龙舟文化也具有地理文化单元的研究价值,同样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赣皖边区(徽州、上饶、景德镇)今存的十余部县志、府志进行认真研读后,认为:由于赣皖边区与吴越、荆楚关系密切,因此赣皖边界地区龙舟文化起源相对较早;其次,因地处长江中游和鄱阳湖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赣皖边区龙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3、研究分析了江西东北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民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与对策:1)首先在观念上更新,从创新的高度认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2)借鉴国内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3)重视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人力资源;4)注意深入挖掘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5)应将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与地方民俗、节庆、建筑、传统艺术、体育会议、赛事紧密结合,使其文化多元的兼容性充分体现出来。
五、江西客家体育文化1、首先,要给江西客家体育文化和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下一个定义是有困难的。
一方面是因为“客家”和“客家文化”这两个概念就存在问题,至今纷争不已;二是客家与土著长期混居,文化杂交、相浸,民俗相袭,已经很难分清你我了。
于是本研究提出“客家体育文化”是以现代主要在客家居民中开展的民俗体育习俗为主的。
2、江西客家主要聚居于赣、闽、粤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区,该地区“地大山深”,具有多样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族姓、宗教等社会因素,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文化。
其中与风俗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成分构成了江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既传承了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又由于客家人到处迁徙,吸收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因此多元共生,便形成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
其中赣南原居民(土著)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六、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1、近年,在江西快速崛起中,江西东部大部分城镇经济保持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应也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随着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赛龙舟、放风筝、傩舞、扭秧歌、打腰鼓、太极扇……)等成为小城镇居民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的一种需求,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
通过对江西东部城镇有过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居民的人口学、行为决策特征进行重点分析,认为虽然影响居民开展民俗体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开展民俗体育行为还是比较集中的,与全国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行为大多类似,但也构成江西东部城镇居民开展民俗体育行为的特点。
2、调查了江西部分城乡居民开展武术活动的目的、时间、年龄特征和对项目的选择。
其特点是:1)江西城市爱好武术的居民参加武术活动以追求健康和娱乐为主要目的,活动时间以平时晨练为多,在项目选择上偏向简单易行的拳、剑、太极拳等。
2)多数人有练武术的愿望,但没有时间。
3)青年人热情高,但大多是为娱乐和自卫防身而参加武术活动。
在项目选择上盲目,偏向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
4)江西中年人爱好武术者少,他们以武术强身的欲求不高。
5)江西爱好武术活动的居民选择武术强身的项目单一。
七、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当代课程开发1、从当代教育和传统民俗学角度,对江西民俗类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主要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作为课程文化资源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整合江西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提出了发展对策。
2、采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民俗体育课程开发,其意义:一是传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有益于我省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三是突出江西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四是对江西中小学体育教改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3、根据当前江西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开发适应江西中小学实际的体育教材和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教材的建设目标中,认为江西民俗体育教材开发具有优势,如地域优势。
内容丰富多彩,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于民俗体育教材开发的基本技术、策略,提出了“制订方案、明确目标”、“选择内容、突出地域特色”等策略。
八、现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带动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和内涵的变化,由过去驱鬼、娱神、祈求无病无灾的民俗体育逐渐向娱人、追求乐趣、享受生活型民俗体育方向转化。
近年来,更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江西城乡居民,节庆消遣,度假休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仅如此,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又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在江西不少旅游景区,景点,有各式各样的民俗体育内容的表演,还有那些伴着赣腔方言的龙舟号子、有二千余年历史的傩舞,数百上千米的板凳龙,都让国内外游客啧啧叫绝,流连忘返,为江西旅游创汇作出较大的贡献。
但是,对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是很不够的,大多数民俗体育文化还散在民间,甚至由于缺乏保护而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如何对这些散在民间,散在古籍中和正在面临失传危险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抢救,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集体攻关,另一方面也是每个有志于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传统体育走向现代,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民间体育融入现代社会,如何发挥传统体育原发力量。
面对这样一种新时代、新时期,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也不可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要使江西民俗体育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努力做到:第一,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整合;第二,保护文化根性,赣文化特色不能丢,走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3、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社会,古老的江西民俗体育受到现代化的强烈冲击,所以必须使之变古为今,并且做到古为今用。
要在发展旅游类民俗体育上做文章,要结合各种途径,发展江西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
应注意发挥民俗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身功能,开发那些具有奇、趣吸引力的项目。
总之,江西民俗体育发展要抓住这个社会改革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内部改造,对古老民俗体育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主动汲取各种文化的营养,使民族体育快速朝现代化、科技化发展,为江西体育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