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新课标考试题库

语文新课标考试题库

语文新课标考试题库
一、填空(25分,每空1分)
1.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创新求荣 )的观念和意识。

4.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 的教学重点。

5.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6.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7.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 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与目标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教学应在( 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4(在三个学段中,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练习写字,在教师指导下( 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

5.九年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 )字以上。

6.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 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7.口语交际是(说 )与(听)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 交际情景 )中进行。

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朗读 )和( 默读 )。

9.教育的最高宗旨是( 培养人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 创新思维 )。

10.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 启发式 )、( 讨论式 )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 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 (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4.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 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5.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 的能力。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7.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价积累素材。

8.“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9.课程是(动态)的生态系统,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

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10.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1.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综合性 )与( 实践 )的统一。

2.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3.关于“有感情地朗读”,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朗读要提倡 ( 自然 ),要摒弃( 矫情做作的强调 )。

4. 能用普通话(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 语
音 )、( 语调 )和( 语气 )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5.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该以( 活动 )和(游戏 )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6.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 )精神和( 合作 )意识。

7. 新课程倡导 ( 自主 )(合作 )( 探究 ) 的学习方式。

8.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 )资源和( 课外学习 )资源。

9.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 )的过程中进行。

10.《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
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 ) ,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5、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6、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7、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4、精读的评价:低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中年级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高年级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新课程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7、有感情的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提倡自然,摈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8、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9、写字教学要求三个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写字,做到天天练。

10、第三学段要学会默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1、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课标中没有答案)的整体提高。

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 (2500)个左右会写。

4、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 )和( )(课标中没有这句话)。

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根据表达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