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工程

蛋白质工程的现状发展及展望摘要: 蛋白质工程是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蛋白质进行分子改造的技术。

介绍了蛋白质工程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 蛋白质工程;定点诱变; 定向进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 对蛋白质的分子改造渐渐进入研究领域, 通过对蛋白质分子进行突变, 得到具有新的表型和功能或者得到比原始蛋白相对活力更高的突变体,对蛋白质的分子改造技术逐渐纯熟。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技术分为理性进化和非理性进化,已经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理性进化理性进化主要是利用定点诱变技术, 通过在已知DNA序列中取代、插入或缺失一定长度的核苷酸片段达到定点突变氨基酸残基的目的。

运用该技术已有不少成功改造蛋白质的例子。

Markus Roth通过同源性比对和定点突变技术, 对EcoR DNA甲基化酶进行改造,使其对胞嘧啶的亲和性增加了22倍。

定点突变还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

酰基载体蛋白(ACP)的主要作用是在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特定位置引入双键, Caho通过定点突变研究, 发现将五个氨基酸残基置换之后的酶, 由6- 16 : 0- ACP脱氢酶变成9- 18 : 0- ACP脱氢酶。

Van den Burg利用蛋白同源建模和定点突变技术结合的方法将从Bacillus stear other mophilus分离出来的嗜热菌蛋白酶突变, 得到的突变体稳定性提高了8倍, 100 在变性剂存在的情况下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大部分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对于整个蛋白的影响比较小,很难在高级结构上改变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从而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定点突变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 用于改造蛋白质分子。

[1] DNA改组( DNA shuffling)技术克服了随机突变的随机性较大的限制,能够直接将多条基因的有利突变直接重组到一起, 它的原理是使用DNase I酶切或超声波断裂多条具有一定同源关系的蛋白编码基因, 这些小片段随机出现部分片段的重叠, 产生的片段在不加引物的情况下进行几轮PCR,通过随机的自身引导或在组装PCR过程中重新组装成全长的基因, 由于存在不同的模板, 使得到的全长基因具有不同谱系之间的重组, 再进行最后一轮PCR,加入全长引物, 扩增得到改造过的全长基因。

利用DNA改组已成功进化了编码内酰胺酶、葡萄糖苷酶、脂肪酶、绿色荧光蛋白、烷基转移酶、苯甲基脂酶基因以及编码砷酸盐和阿特拉津降解酶的整个操纵子。

[3]在DNA改组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外显子改组(exon shuffling)和家族改组(family shuffling)。

外显子改组是靠同一种分子间内含子的同源性带动, 而使DNA改组不受任何限制, 发生在整个基因片段上, 更适用于真核生物,并可获得各种大小的随机文库。

交错延伸重组(stagger edextensi on process , StEP)是一种简化的DNA shuffling方法,是在PCR 反应中, 将含不同点突变的模板混合, 随之进行多轮变性、短暂复性及延伸反应, 在每一轮中, 那些部分延伸的片段可以随机地杂交到含不同突变的模板上继续延伸,由于模板转换而实现不同模板间的重组, 如此重复直至获得全长基因片段。

RPR 法(Random-Prmiing Recombi nation DNA Shuffling)是以单链DNA为模板, 配合一套随机序列引物, 先产生大量互补于模板不同位点的短DNA片段, 由于碱基的错配和错误引发, 这些短DNA片段中也会有少量的点突变,在随后的PCR反应中, 它们互为引物进行合成, 伴随组合, 再组装成完整的基因长度。

过渡模板随机嵌合(random chmiera genesis on transient templates, ACHITT)技术是改进的基因改组技术, 不包括热循环、链转移或交错延伸反应, 而是将随机切割的基因片段杂交到一个临时DNA模板上进行排序、修剪、空隙填补和连接, 其中的悬垂切割步骤可使短片段得以重组,提高重组的频率和密度。

体外异源杂交和体内修复,这种方法首先在体外进行异源杂交DNA双链, 转化细菌, 在胞内完成修复, 同时产生出一种新的以亲本DNA为模板的杂交DNA文库,这是对DNA Shuffling等已存在的基因重组方法的补充, 特别适用于大片段DNA和整个操作子的重组,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亲本基因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且每次重组只能进行两个亲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4] -[5]通过同源重组或随机突变产生的蛋白突变体一定程度上都是依照模板蛋白进行的,它们与模板蛋白的相似程度较大, 而非同源重组(Non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能够产生完全不同于模板的新的蛋白质, 新的蛋白可能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为研究进化蛋白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很多种方法可以进行非同源重组, 如杂交酶递增切断技术( Incre mental truncati on for the creation of hybrid enzymes ,I TCHY)可以产生由基因氨基端和羧基端杂交形成的嵌合体基因库。

该法首先用核酸外切酶代替DNase I分别消化两种基因建立ITCHY库(I TLs) , 对靶序列末端基因完全删除, 并通过降低切断温度、改变消化缓冲液浓度和加入酶抑制剂等方法改变外切酶在37℃消化过快的问题。

最后将两种I TLs混合后进行DNA改组建立SCRATC HY库(shuffled I TC HY libraries)。

[5]这项技术降低了家族改组对同源性的要求, 使家族DNA改组的概念和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延伸, 并在其他领域得到有效的运用。

Griswold等将序列同源性仅54.3%、且对底物的专一性不同的人类和大白鼠类GST酶进行家族改组,利用I TCHY技术对两者的同源编码基因进行融合重组, 获得的重组表达蛋白SCR23活性是人类GST酶的300倍, 时突变体酶还获得了催化谷胱甘肽和利尿酸结合的合成酶活性。

[6]- [7]3. 展望蛋白质工程作为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的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并且其应用广泛, 目前已经在蛋白质药物、工业酶制剂、农业生物技术、生物代谢途径等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分子生物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 新的蛋白质工程手段逐渐面世, 对于蛋白质分子改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手段提高蛋白质的特性如热稳定性、耐酸性、耐碱性等仍然是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

[8]3.1医用蛋白质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因子进行人类疾病治疗的独到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基因工程技术诞生后首先就被用于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胰岛素等医用蛋白质产品开发,大大降低了用于治疗的成本。

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真核生物蛋白质表达会遇到生物活性低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一是研究开发新的表达系统, 如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等,这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效。

另一方面就需要借助蛋白质工程, 如利用分子设计和定点突变技术获得胰岛素突变体的工作国内外都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此外, 干扰素、尿激酶等蛋白质工程也都取得进展, 即将得到长效、速效、稳定、作用更广的蛋白质药物。

医用蛋白质的市场广大, 待开发的产品也非常之多。

此外, 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进行分子设计, 通过肽模拟物(peptidomimetics)构象筛选药物等方面研究更加丰富了蛋白质工程的内容。

[9] 3.2工业用酶的蛋白质工程以酶的固定化技术为核心的酶工程是本世纪继生物发酵工程后又一次创造出巨大工业应用价值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蛋白质工程在这一领域应用可以说前景最看好。

通过酶的结构或局部构象调整、改造, 可大大提高酶的耐高温、抗氧化能力, 增加酶的稳定性和适用pH 范围, 从而获得性质更稳定、作用效率更高的酶用于食品、化工、制革、洗涤等工业生产中, 这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先例, 如食品工业中用于制备高果糖浆的葡萄糖异构酶, 用于干酷生产的凝乳酶, 用于洗涤工业的枯草杆菌蛋白酶等蛋白质工程产品都将开发使用。

[10]3.3病毒疫苗的蛋白质工程疫苗在病毒等病原引起的人及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制备疫苗的途径来说已有几代产品, 目前如乙肝等基因工程疫苗已开始得到应用。

通过抗原移植、构建各种颗粒体、活载体及多价疫苗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但也遇到一些问题, 主要是移植抗原三级结构没有完全恢复天然状态, 因而使得抗原性不够理想。

蛋白质工程技术将在今后的疫苗改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但可使抗原性得到最大的提高, 还可使重组疫苗抗病作用更加广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毒精细结构的阐明正在为开展蛋白质工程奠定基础。

3.4抗体的蛋白质工程抗体不仅在哺乳动物机体中担负着重要的体液免疫功能, 还在医学、生物学免疫诊断中被广泛地应用。

本世纪证明了抗体是一类免疫球蛋白, 并相继阐明了抗体产生及其多样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使免疫学研究成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

同时抗体的制备技术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革命, 由血清抗体到杂交瘤单克隆抗体, 再到基因工程抗体库技术, 可谓日新月异。

单克隆抗体给人类疾病的药物导向治疗带来了曙光, 但应用上遇到鼠抗体对人具有免疫原作用的问题, 蛋白质工程已成功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结构分析表明, 抗体可变区内具有 6 个互补决定区(CDR )起与抗原结合作用, 其它区域做为支架(FR )维持构象, 通过CDR 移植已构建了30多种改型的人源化鼠抗, 并通过序列分析比较和计算机模拟进行分子设计, 对FR 区特定碱基进行替换, 保证了改型后抗体亲和力不下降, 这种抗体有人称之为第二代基因工程抗体, 亦即蛋白质工程抗体。

可以相信, 蛋白工程在未来改造抗体中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有人研究通过抗体的多样性从抗体库中筛选具有酶活性的分子, 从而得到抗体酶。

[11]3.5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其它以上提到的只是蛋白质工程应用上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 实际上它的作用远非如此。

随着蛋白质工程研究对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 其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拓宽, 除用于直接生产蛋白质产品外, 也将通过操作生物体内蛋白质而获得特定的生物性状。

有人根据植物叶绿体中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双重活性, 提出通过蛋白质工程途径提高其还原能力、降低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光合效率的设想, 目前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作, 一旦成功必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1] Roth, M and A Jeltsch , Changing t he target base specificity of the EcoRV DNA methyltrans ferase by rational de novo protein - design 2001: 3137- 3144[2] Cahoon , E B , et al , Redesign of soluble fatty acid desaturases from plants for altered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double bond position 1997: 4872- 4877[3] Van den Burg , Betal , Engineering an enzyme to resistboiling 1998: 2056- 2060[4] 孙毅.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09) .[5] 唐建国,茹炳根,徐长法,胡美浩,朱圣庚.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Z1) .[6] 李强,施碧红,罗晓蕾,左祖祯,邢佩佩,刘璐.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7] 林瑞凤,舒正玉,薛龙吟,江欢,黄建忠. 微生物脂肪酶蛋白质工程[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09) .[8] 王娇.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J]. 河南化工, 2010,(04) .[9] 殷震, 等.免疫原移植与病毒载体疫苗.生物工程进展,1993114 (2) :23 ~26[10] 刘喜富, 等.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进展,1994114 (1) :54 ~58[11] 李雄彪, 等.与粮农相关的植物蛋白质工程.生物工程进展,1993114 (3) :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