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桃花源
——《桃花源记》说课稿
华理大附中官燕超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它是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
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成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对于初三第二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也仅限于对字词句的基本梳理,对文章大意的了解而已。
而且,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也是单薄的。
因此,本节课在已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准备对这篇文章做更深入的解读,同时教给学生一点阅读的方法。
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把握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2、学习“补白”这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三、教法介绍
本文是一篇简洁流畅,思想深刻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文中有多处留白,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因此,我重点针对留白处设置了几个中心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组织,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有针对性的研读文本,进而深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又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学生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另外,朗读在本课中起着突出的作用,通过反复朗读来再现桃花源的美景,理解桃花源纯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良好风气。
四、学法指导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根据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补白的方式,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交流碰撞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因此,本堂课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交流探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离不开圈划,离不开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划关键词句,并加以适当的批注,再结合各种形式的读,达到逐步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
(二)传授新课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2、研读课文,把握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三)巩固新课:质疑。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由于第一节课已经疏通了文意,加上同学们手头都有《点击》这本书,上面有译文,因此,如果我还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文顺序加以讲解,学生也会觉得没劲了。
而且,常规的教学也基本就是这种形式,所以,我想换种教学方法。
考虑到本文的一大特点是在内容上有多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
那么,填补出这些留白的内容,不失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好方法。
因此,在导入之后,整个课堂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字展开:“说”、“叹”、“寻”。
(一)“说”:第四段中,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说了些什么?
(二)“叹”:第三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都叹了些什么?
(三)“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太守及刘子骥去寻访桃花源?
第一个问题重在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一个完整的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把握,而且关注到发现前和离开后的内容。
这样,能够训练学生关注上下文的意识。
可能学生会遗漏发现前和离开后的相关内容,这时老师要适当引导。
第二个问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补充写作背景,旨在让学生明白桃源人对于外界动乱社会的惋惜,以及对宁静祥和生活环境的满意。
这样,作者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之意已经呼之欲出。
但是,这种理想社会仅仅是作者所向往的吗?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深意吗?因此,紧接着我设计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太守及刘子骥去寻访桃花源?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研读文本,并且关注到作者安排太守与刘子骥的用意,让学生领会桃花源是人人所向往的,不仅渔人这种普通人,还有像太守这类做官的人,以及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人士。
这样,教学难点得以解决。
学贵有疑,因此,在巩固新课环节我设计了对文本的质疑,一是巩固“补白”这种阅读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钻研文本,质疑文本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说奇美淳
叹惋恋
找神秘、向往(人人)
这个板书旨在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概括整个课堂内容,又展示课堂流程。
七、两点说明
1、《桃花源记》作为老篇目,很多人都教过,自己也教过好几遍了。
怎样才能上出新意
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留白这种表现手法给了我启发,因此,围绕说、叹、寻三个字展开就成了本节课的主要环节。
2、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浩如烟海。
本人觉得自己有点新颖的是对渔人、太守、刘子骥
身份的解读,希望以此也能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附原文: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