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 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 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 人民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 桃花源: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似有若无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作业布置
1
2.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 源,请展开想象,描述一个特定 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 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 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细心地同学会发现,文章的开头结尾写的简略, 中间写的详细,为什么如此安排?
突出文章的中心,详细表达自己的 社会理想。
拓展延伸
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 自己的世外桃源,试动笔写一 写。(注意200——300字)。
总结
发现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林:
《桃花源记》
所见
进入
所闻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林
渔人进出桃花 源的行踪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 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 安乐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 对自由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含 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写法探究
学到这里,我们都清楚了桃花源是虚构的,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意图?
人美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 特点?
风景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 人人劳动、安居乐业、宁静祥和 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的确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 安定和谐,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 客,真是一处宜居之地呀,不过同学 们考虑一下在东晋末年南朝宋年间,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状下,可能 存在这样的理想社会吗?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 叹惋。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 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 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 笔。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 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刘子骥计划寻找,结果“寻病终”。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 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 现的空想。
而今的中国,与东晋时代相比,已经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有诗 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 ,经过百般付出和刻苦努力是可以实 现的。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敢于幻 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 能消极避世。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 心目中的桃花源而努力拼搏吧!
陶渊明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 内容。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 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在咱们这篇文章哪些看出这是 一处安乐而优美的地方呢?请同学们 划出来并加以总结。
景美
社会环境安 定和谐(生 活安定幸福)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
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 久远?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 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 与世隔绝。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 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