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各章选择题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

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马克思、爱因斯坦B.牛顿、爱因斯坦C.马克思、牛顿D.达尔文、牛顿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5.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B.继承者C.主要内容D.阶级属性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A.自由资本主义B.垄断资本主义C.和平发展D.资本主义1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B.世界观与方法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D.政治与经济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C.剩余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22.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理论联系实际C.密切联系群众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23.( )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

A.《共产党宣言》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资本论》[参考答案:1.A 2.A 3. C 4.A 5.B 6.C 7.A 8.B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A 17.D 18.A 19. C 20.A 21.D 22.B 23.B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2.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来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A.人本主义B.唯意志主义C.实用主义D.科学主义E.存在主义3.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的欧洲工人运动是()A.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C.意大利罗马工人大罢工D.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E.西班牙船员大罢工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德国古典哲学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改革开放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E马克思的理论创造8.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马克思主义是(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1.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有(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参考答案:1. ABC 2.AD 3.ABD 4.BCD 5.BC6.ABC7.ABC8. ABC9. BCD 10.ABCD 11.ABC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5.“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0.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1.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1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13.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14.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 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17.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18.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A.物质的社会关系B.思想的社会关系C.复杂的社会关系D.基本的社会关系1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22.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2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2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2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2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