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_嵇晓光

中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_嵇晓光

中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嵇晓光(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摘要】中兽医针灸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TCV AP)以家畜禽为主要医治对象,因其简单易懂,疗效卓著而受到现代兽医学的青睐。

中兽医针灸在治疗骨骼、皮肤、生殖、心脏、胃肠等疾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犬猫上,针灸应用于椎间盘疾病、肉牙瘤、髋关节发育异常、关节炎、轻瘫、瘫痪、慢性呼吸道病、创伤性神经损伤、肌肉损伤、呼吸道病等疗效显著。

针灸的作用机制包括生理学作用和心理学作用,针的刺激可明显地活跃神经系统,针灸可能与内啡呔的释放有关。

实验发现,在针剌某些慢性疾患的过程中,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明显增强。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中兽医针灸的发展、原理、神经生理、器械、疗法、对免疫的影响、禁忌症、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兽医学;针灸;机制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Ji Xiao Guang(Animal scienc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ystry university)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takes family poultry as main treatment object. It receives the favor in modern veterinary science because of its easily understand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obtains the very big success in curing skeleton, skin, reproduction, heart, stomach and intestines. On the dog and cat, it is remarkable to treat the meat odontoma, the thurl growth exceptionally, arthritis, the paresis, the paralysis, chronic respiratory tract sickness, the wound neurotrosis, the muscle damage, the respiratory tract gets sick and so on. Its function mechanism has th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y. Needle may stimulate the nervous system. Acupuncture possible obviously concerns with fei dai releasing. The experiment discovered that in curing certain chronic illness's process, white blood cell's ability of swallowing bacterium obviously be enhanced.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acupuncture, principle, neuro-Physiology, equipment, therapy, immunotherapy, contraindications, and treatment effects.Key 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function mechanism1.中兽医针灸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TCVM)源远流长,至今起码有一万年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先祖们把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时,就出现了石、骨针等医疗工具。

由于家畜不会与人讲话,不能直接反应出疾病的感受,因此治疗动物的方法许多还是参考了中医学而得,故中兽医学又可被视为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的分支,为一项动物临床研究的学问。

中兽医针灸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TCV AP)以家畜禽为主要医治对象,除了广泛地用于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猪和鸡的针灸。

最近,在伴侣动物和野生动物的针灸也有广泛的应用。

中兽医针灸学(TCV AP)初自人为针灸学分出后逐渐变成的动物独特的针灸疗法,其显著发展乃近50年来的事。

1958年成立了中兽医学校,1980年北京农业大学招收了中兽医学硕士班,开始有了高等的中兽医学教育。

在20世纪末,再被现代兽医学所重视,实乃因其本身具有科学的内涵和确实的疗效,尤其是中兽医针灸学(TCV AP)更因简单易懂,疗效卓著而受到现代兽医学的青睐。

中兽医针灸在用来治疗骨骼、皮肤、生殖、心脏、胃肠的疾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犬猫上,针灸应用于椎间盘疾病、内牙瘤、髋关节发育异常、关节炎、轻瘫、瘫痪、慢性呼吸道病、创伤性神经损伤、肌肉损伤、呼吸道病等疗效显著。

2.针灸的基本原理大部分兽医在诊断及治疗疾病时称中兽医称为治疗症候为基础的老兽医学形式[1],在继承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改进和提高传统的针灸术。

为此,广泛开展了改革兽用针灸工具,改进针灸操作手法,增加有效针灸腧穴,扩大针灸治疗对象和针灸适应症等试验研究,并取得了472重要成果。

传统中医包括许多治疗思想:中药疗法、营养疗法、锻炼疗法及针灸。

传统的中医的主要观点是平衡理论,不仅包括机体内的平衡,还包含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认为健康与疾病、各器官间、机体与外界环境间通常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可简单地用阴阳来概括。

阴和阳代表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两种相对的力量。

气是维持机体器官运动的基本能量,主要在经络或血管中流动,机体处于平衡状态之时,中医认为气流畅通。

中医理论认为器官是次级整体,是能量存储的地方,比我们认为的器官是组织的整体的概念要复杂得多[2],根据西方生物学理论,经络是生物化学反应发生的地方;而中医认为,经络是机体内能量和生命之源流动的通路。

经络在中医上都有其名字,例如十四经脉,其中膀胱经无论在兽医还是在人医临床上在治疗或诊断某些疾病方面都起重要作用简单地说,经络也就是当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相同或相似作用的集合[3]。

3.针灸的作用机制虽然穴位的存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经络的概念仍然没有令西方科学家满意。

穴位放入放射性示踪物,当穴位刺激后其顺一定路线游走并且有电阻抗的存在。

许多学者认为,针灸的作用机制包括生理学作用和心理学作用,针的刺激可明显地活跃神经系统[4]。

20世纪70年代早期,研究发现:内啡呔、脑啡呔、去甲肾上腺素三者之间高度对抗。

内源性的第二信使已被用来解释针灸的镇痛作用,成为中医理论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点。

1981年一位学者浏览228篇关于针灸方面的论文,得出这样的结论:针灸的作用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局部介质、内啡呔、5-羟色胺的参与有关,针灸通过神经化学物质及内源性介质而发挥作用[5]。

用来解释针灸作用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神经学理论、神经体液理论、局部机理。

3.1 神经学理论神经冲动沿较粗的传人神经纤维传送,使背角神经纤维去极化。

烧伤痛是由细小的无髓鞘神经纤维从神经末梢传送而来,触觉由大的含髓鞘纤维传送而来。

疼痛的阀控理论(The 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认为感觉的敏感性由这两种神经纤维含量多少所决定。

针灸的阀控理论以疼痛的阀控理论为基础,认为穴位刺激后,疼痛感由特定的神经纤维传送到脊髓的背角,而脊髓的背角是抑制性神经汇集的地方,这就抑制了神经冲动向更高级的神经传送,这种脊髓调节疼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很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机制。

外周神经系统反射弧的存在才会感觉到慢性疼痛。

有观点认为当针刺或电针刺激后,这些反射弧被阻断而使疼痛不能传导。

另有些研究学者认为这些反射弧是网状激活系统中第二阀控的一部分。

最近的学者认为丘脑在调节针灸的效果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学机制能很好地解释临床上在疼痛点远处针灸能起到迅速而明显的止痛效果。

这种皮肤与内脏之问、脏腑之间相反射在解释针灸作用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针刺可以调节植物性神经的活动而使内脏的活动得到调节,无论在兽医还是在人的临床上,针灸可以减小因休克而引起死亡的可能性并且能明显地调节胃肠的活动,研究学家们认为,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针灸都可以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痛觉消失的效果[6]。

3.2 神经体液机制许多学者认为,针灸可能与内啡呔(脑啡呔、强啡呔、内啡呔)的释放有关。

针灸麻醉脊髓时能引起发射到下丘脑和中脑的神经网、脑桥细胞释放S-内啡呔下丘脑黑色素的分解能产生大量的内啡呔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垂体分泌的内啡呔能透过血脑屏障或返流到下丘脑在脑脊液中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受体相结合。

P物质近年来才被发现在疼痛的方面起重要作用,丘脑背侧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含有P物质,P物质的释放通过背角突触前的内啡呔的释放所调节。

另外,在背角中有许多神经末梢,这些神经以血清素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

针刺后,脊髓和脑组织中血清素的合成及利用速度加快,频繁的针灸刺激能引起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有两个作用:抑制神经冲动通过背角中间神经元;减少植物性神经的痉挛。

3.3 局部机制针刺某一部位使感觉发生变化,体内器官的功能得到调节,并且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

针灸使局部免疫系统和抗炎系统被激活,促进凝血因子Ⅵ释放。

因此,针灸可激活凝血装置、纤维蛋白溶酶原、激肽及补体系统。

前列腺素也参与针灸的过程。

粒细胞降解时能引起组胺、肝素、激肽的释放,提高血管扩张素的含量而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

由于高密度的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的存在,使穴位的局部作用更加剧烈。

4.穴位穴位通常位于皮下神经束附近,神经传导性敏感,把穴位说成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区是不尽合理的。

许多穴位位于皮神经或外周神经的通路上;还有些穴位有大量的含髓鞘神经纤维通过并且深部含有压力感受器或大量的粒细胞。

473有四种类型穴位神经结构原理不很清楚:第一种类型的穴位对运动肌有作用,微小的刺激就能引起肌肉强烈的反应;第二种类型的穴位是两浅层神经交汇的区域;第三种类型的穴位是浅层神经或神经丛高度汇集的地方;第四种类型的穴位位于肌肉与肌腱相交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