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

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

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

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

“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

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

“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

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

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前后鲜明的对
比,将名禄至上的功利社会,“认官不认亲”的封建社会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无形揭露了高官的虚伪。

相比家喻户晓的成语,《战国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纵横家游说的精彩案例。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战争。

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产生最大的利益,避免大大小小的战争,便是自古以来人类发展的难题。

春秋战国历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政客的出现,改变了单纯武力战争的粗暴与轻率。

战国时期,乃至当今社会,利益与冲突是永恒的,在利益面前,人总会出现两难境界。

而利欲熏心,不让利益冲昏头脑,实属不易。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高级动物,我们更该利用的是大脑而非拳脚。

脱口而出与凭感觉做事,并不是万全之策。

我们应向《秦攻宜阳篇》中谋士赵累一样。

善于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而采取进一步行动。

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中国上下五千年,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战国策》,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