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一)第一部分前言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要求(一)目的、意义1.教育科研素质已成为学校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

从国家要求来看: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

其中之一就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在教育系统内,就要以崇尚教育科学为荣,以不懂教育科学为耻。

因此,领导干部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

从所承担的工作来看:领导负有学校决策、管理和评价的工作职能,而教育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懂教育科学研究就难以对学校工作进行决策、管理和评价。

2.教育科研已成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作为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评价者。

要构建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要进行探索,进行实践,进行提炼,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没有教育科研的支撑,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就是一句空话。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具有本校特色的,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促进学校发展的个性办学模式。

而教育科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科研可提供科学的教育评价的有效方法。

教育评价已成为学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当中的一项难题。

至今解决的也不是很好,这与大环境有关,也与我们的科学评价方法匮乏有关。

如何对教师、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如何体现其科学性,这靠教育科研工作的实践探索来回答。

4教育科研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领导决策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领导决策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国家大政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的现状、学校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依据的,这其中学校的现状,学校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本定位和内涵,要靠科学的探索来得到。

另外,这些问题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以动态的研究,寻求动态的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教育科研伴随着学校的教育发展而发展,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基本要求1.教材安排教材选用李秉德主编的教材,偏重于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

而我们是学校领导,工作任务的不同,角色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本课不能原本照搬,必须借鉴其有关内容结合教育实践来讲,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对待教育科研工作,如何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如何实施教育科研工作和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效益。

目的是使我们这些领导,知道教育科研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地位?其过程是什么?作为领导,应该如何统筹教育科研与学校工作的关系?如何主持和承担有关课题?等等,都是要通过本次学习,解决其中一些问题。

具有启蒙、促进、提高的性质。

本教材的使用我们本着借鉴、选用、开展的原则进行处理。

教材主要是讲方法的,这个体例与我们的具体的教育科研是有区别的:其一,缺少教育科研总的过程描述,这在我们的实践中是最重要的。

其二,教育科研方法叙述得较全面,但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是都能用得上,我们全面了解后,要有所侧重。

其三,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太狭窄,而我的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是相当丰富的,而形成过程又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

其四,本书缺少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而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又是重中之重,有必要加以补充。

2.学习要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把要点、重点、程序记好,结合教材划好相应部分。

认真思考: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所讲的内容,逐步吸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索。

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尤其是承担和组织过教育科研课题的同志,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结合所讲内容,改善自己的研究工作。

为用而学:学习知识有的是为考而学,我们是为用而学,所以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思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主要参考书目作为启蒙和通识的这次培训,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要进一步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和科研工作实践,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同志不妨参考以下书目: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黄丽群(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杨丽珠(辽宁师大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3.《教育科研中心量化方法》佟庆伟(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威廉·维尔斯罗(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6.《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许世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7.《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张民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实践》陈松,沈阳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9.《教育科研实用手册》王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教师如何作研究》郑金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第二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一、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育(一)教育科研的基本内涵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常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题组为基本的研究组织,以学校的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为基本研究内容,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科学探索活动。

教育研究按照研究的领域划分,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也称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

例如:成功教育的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开发研究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

开发研究是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加以推广和补充。

教育科学的研究,按研究的范围划分,分为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对教育整体内相对来说范围较大的问题做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

微观研究是对教育问题的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的细致研究。

这种研究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往往是直接针对某一个问题研究等。

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它是对一个范围、一个领域、一条纵线、一个部门内的研究。

(二)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见教材P4—8)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做任何工作都要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是教育人的工作,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就是要解决教和学的问题,教和学是有规律的,既有教的规律,还有学的规律,教学就是要把这两个规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那么,这些规律是什么,需要我们去探索,而探索的主要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经验积累后上升到理论上认识,另一个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来探寻规律。

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大量教育现象往往就事论事的多,就事论理的较少,通过教育科研就应该对教育现象形成理性的思考。

二是对外来信息,无论是一些理论,还是外地经验,我们都要学习和借鉴,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变成教师的行动,这个桥梁要靠教育科研来搭建,要靠教育科研来转化成教师的行动。

教育科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教师不能只限于传授知识,成为知识的输出器。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因为学生是变化的,教学环境是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逐步适应这些变化,怎么来适应就得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哪怕是搞微观的专题研究也行,时代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状况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按研究内容、运行状况和研究效果三方面体现当前的研究状况。

1.研究内容,这包括:德育工作的探索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研究、学科教学的新探索研究、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骨干教师培养研究、校本教研模式研究等。

2.运行状况,中小学的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标志之一,所谓标志,只要有了就行,自从有了标志就不用去管他,反正有了。

因此,申报课题时轰轰烈烈,课题研究时冷冷清清,课题结题时忙忙碌碌。

平时过问课题的少,经验介绍时谈得多,课题参加者多,真正研究的少,参加的人盲目的多,懂得教育科研程序的少,课题成果数量多,真正能推广的少。

3.研究实效,课题研究实效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有提高,另一个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

其他都是由他派生出来的,教育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不是对物的改造,而是探寻了规律,促进了人的思想、理念的提升,表现在行动的变化上。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程序和步骤(见P16—27)1.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发现什么问题?第一要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捋个头绪,抓住主要的重点的问题。

第二要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育科研不是做样子,不是形象工程,要解决难于解决的问题,不能见到问题绕着走,不要敷衍了事。

三要发现当前的热点问题,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

怎么发现问题?第一要善于观察,不能对什么都熟视无睹,观察到了就行了问题。

二要善于思考,对问题要找机理,要多问为什么,这就形成了问题。

第三要善于联系,一类事物要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找不到,或找到了需要验证,这就形成了问题。

哪些问题有价值?有价值的标准无非是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体现在: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没提出过。

第二,对解决过的问题又有新的途径。

第三,对解决过的问题又有新的补充。

第四,别人的成果和经验我这里能不能用。

(2)了解情况:做研究要有根据,不能空口说白话。

要解决情况,就是要了解你所要研究问题的基本情况。

实际上我们要了解这三种情况,一是当前国内外这个问题解决的情况,形成了哪些成果和经验,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研究,避免走弯路和资源时间的浪费。

二是要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就是事前调查,有的叫实验前侧。

三是要了解背景情况,这包括以前形成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的素质,设备资料资金情况等,这也相当重要,这决定研究能不能得到保障的重要条件。

(3)深入思考:这里所说的深入还是在进行解决问题的设计,在占有上述三种材料后,进行认真的思维制作。

第一要比较、归类与类推,这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相异之点,进行归类,在根据归类进行类推。

第二要分析与综合,就是对事物的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第三是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的规律来。

而演绎则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出某一个个别的事物来。

归纳是把对事物的认识引向广度,演绎是把对事物的认识引向深度。

第四是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摒弃非本质属性。

概括是把从事物中抽取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