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全国中医髋关节重点专科)发展历史(1988~2008)一、创业起步阶段(1988年~1992年)1988年9月,为了满足骨科业务量不断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加快股骨头坏死专科的发展,成立了二骨科,设病床31张,袁浩教授负责科内业务指导工作。
二骨科成立后即确立把疑难病——股骨头坏死作为主攻方向,袁浩教授带领年轻医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
1989年12月13日,广东省卫生厅邀请9位国内著名的骨科、核医学专家,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科研究所尚天裕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吴祖尧教授、上海瑞金医院骨科马元璋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张光铂教授、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黄承达教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二附院包尚恕教授、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骨科梁克玉教授、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核医学专家叶广春主任、广州红会医院骨科麦鼎铭教授等,举行科研成果鉴定会,两项成果“多条血管束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股骨颈重建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连、颈吸收伴头缺血坏死”顺利通过鉴定,与会专家对两项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其中“多条血管束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鉴定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股骨颈重建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连、颈吸收伴头缺血坏死”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果公布后在省内外骨科界产生很大影响。
1、本阶段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主要工作与成绩:(1)通过临床、X线片、股骨头测压、造影、及个别病例的术后DSA与股骨头病理切片等检查,认识到“缺血”是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病理,重建股骨头血运是治疗的关键。
(2)创立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并作为重建血运的主要方法,证实多条血管束植入具有重建血运、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骨内压等作用。
(3)血管束的来源、分离方法、植入方法基本定型。
(4)“多条血管束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获得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该成果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对科室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将多条血管束植入技术用于中青年股骨颈陈旧骨折不连、颈吸收伴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创立股骨颈重建术,并取得初步成功。
(6)袁浩教授作为多条血管束植入技术与理论的创立者及股骨头坏死专家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先后被邀请到上海瑞金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天津医院塘沽分院、武汉协和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医学院二附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研所、郑州市骨科医院等全国10多家省、市级医院作手术示范30多例,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骨坏死学组副组长与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股骨头坏死学组副组长。
2、本阶段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诊断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在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比较笼统,对坏死的范围、部位、塌陷等病理改变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另外,由于对许多髋关节疾病在手术治疗时皆以多条血管束植入术为基本术式,因此导致有时诊断上对股骨头坏死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没有严格区分;(2)在治疗上重视血运的重建,对“塌陷”的预防与纠正及“再塌陷”重视不够,导致术后再塌陷发生率较高。
(3)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术中通常需输血800—1200ml,股骨颈重建术需1600ml以上,一台手术需时5—6小时,甚至更长。
(4)对术后功能、肌力康复训练重视不够,导致不少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功能恢复不理想,而且术后康复时间较长,直接影响治疗效果;(5)对小儿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特点缺乏足够认识,手术指征偏宽,临床疗效未能取得明显提高。
二、稳定发展阶段与救治军嫂韩素云(1992年~1997年)1、本阶段主要工作与成绩:⑴随着业务发展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外地求医患者日益增多,原有病床及手术室已不能满足需要,医院根据科室发展需要,于1992年5月,对病房进行扩迁,床位数由30张增加到44张,收治病人的能力明显提高。
⑵诊断上开始重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分型,注意股骨头坏死与骨性关节炎及其他髋关节疾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治疗上逐步认识到“塌陷”的纠正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与“血运”的重建、坏死的修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开始引入骨瓣移植技术,“再塌陷”情况有所改善;⑶开始重视康复治疗;⑷1994年初救治患双侧股骨头严重坏死的军嫂韩素云女士,行左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多条血管束、缝匠肌骨瓣及髂骨移植术,右侧采用内服中药保守治疗,经过医疗小组及全科医护人员近1年的努力,获得成功。
我院主动救治韩素云的事迹得到全国媒体广泛报道,影响遍及海内外,我院作为韩素云英模报告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参加全国巡回演讲;袁浩教授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医院的知名度空前提高,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对科室的专科建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⑸ 1995年初由何伟医生负责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请成立专病中心建设单位,获得批准,1995年6 月正式成为股骨头坏死专病中心建设单位,袁浩教授任中心主任,何伟任副主任;⑹建立股骨头坏死实验室,获得省市专项拨款200万元人民币,该款项对实验室的建设、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⑺在30多年研究“621”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脉成骨片”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取得初步成效,并于1995年作为中药新药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中医药局重大课题,获15万元资助。
⑻保髋手术创伤有所减小,时间有所缩短;⑼小儿股骨头坏死保守治疗受到重视,改良蛙式石膏或支具固定加中药治疗开始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⑽股骨颈重建术进一步完善,病例数量积累明显增加,手术时间、疗程、疗效明显提高;⑾作为部分老年晚期髋关节病治疗的补充,自1995年开始有限引进进口人工关节用于老年晚期髋关节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⒉本阶段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⑴对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规范诊断仍不够,治疗方法的选择比较单一,对于坏死范围大、塌陷严重、软骨明显受损的患者,仍存在“再塌陷”发生率高、功能恢复困难、丢拐时间长、疼痛缓解不稳定、骨性关节炎难以避免等问题。
⑵多条血管束植入术的疗效在学术界特别是西医界引起广泛质疑,其质疑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血管束植入能否使坏死股骨头修复?二是股骨头塌陷后,软骨面遭到破坏,骨性关节炎如何避免?远期疗效如何保证?特别是随着进口人工关节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西方国家股骨头坏死治疗观点对国内医生的影响,使晚期股骨头坏死、包括晚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保髋”治疗受到严峻挑战,也使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倍受阻力。
三、专科建设新时期(1997年~现在)经过2年多的筹建,建立“全国中医髋关节专病治疗中心”的条件已具备,1997年5月医院决定成立以髋关节外科为重点发展方向的三骨科,设置病床46张,由何伟任主任;1997年11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组对“全国中医髋关节专病治疗中心”进行验收,参加验收的专家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施杞教授、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骨科朱通伯教授、北京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吕厚山教授、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研所董福慧教授等著名专家。
专家组听取汇报并审阅各种资料后,给予我们专科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我院将“全国中医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改为成立“全国中医髋关节专病治疗中心”,并于当年12月获得正式批准,至此,国内第一家“中医髋关节病专病治疗中心”在我院成立,标志着我院在该领域中的国内领先地位。
中心由袁浩教授任主任,何伟任副主任。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文件,将“全国中医髋关节专病治疗中心”提升为“全国中医髋关节重点专科”。
1、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与成绩:(1)“全国中医髋关节病专病治疗中心”通过验收,标志着科室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以专病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规范化研究,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临床疗效稳步提高;(3)中药治疗、介入治疗开始用于临床,对部分早期股骨头坏死取得一定疗效,使治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其中2001年“中药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机理探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小儿股骨头坏死手术指征从严掌握,对绝大多数(90%以上)患儿采用改良蛙式石膏或外展支具加中药治疗,疗效满意;(5)“生脉成骨胶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药开发研究,历时8年,于2004年1月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的新药证书,该药于1998年成功转让浙江海正药厂,转让合同金额1500万元人民币,在中医药界引起很大反响;(6)200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以袁浩教授为首的课题组超过15年不懈努力得到肯定,也使许多同行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7)先后于1999年11月及2000年12月两次举办中西医结合诊治髋关节疾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参加人数近100人,起到了一定的推广技术、扩大专科影响的效果;(8)重视国际交流。
2000年5月袁浩教授访问美国,与国际著名骨坏死专家David S .Hungerford,MD、Michael A.Mont,MD、Gwo jaw Wang,MD等开展学术交流;2001年5月7日大学正式聘请国际著名的骨坏死专家,美国Virginia大学医学院Charlottrsville医疗中心主任、矫形外科主任、国际微循环学会(ARCO)副主席、Virginia骨科学会主席Gwo—Jaw Wang,MD(王国照教授)担任我校客座教授;(9)先后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10)自1997年7月开始与麻醉科合作,开展“围术期综合性血液保护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的研究,结合手术技术的提高,髋关节大型手术的输血量明显减少甚至可以不输血,2003年该成果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1)经过近20年、3000例以上的保髋与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实践,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前后的病理变化过程认识不断深化,提出“头内不稳定”是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重要的病理变化的新观点,并对不稳定的发生机理、类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针对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的病理特点,设计新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改良髓芯减压术,术后配合中药治疗,至2007年底,已临床应用超过600例,近期(2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该方法的设计与应用使我科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理念与方法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预计对今后的专科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12)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日益成熟,自1999年开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保髋治疗的必要补充,进一步受到重视,手术技术渐趋成熟,手术数量逐年上升,使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手段更全面,尤其是很好地解决了部分老年患者及少数“保髋”治疗困难或失败患者的治疗问题,经过几年努力,至2007年已连续2年每年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超过300例,成为广东地区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多的科室之一;(13)2003年8月,何伟任骨科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骨科的医、教、研工作,同月髋关节病康复病区正式成立,设病床30张,该病区的成立是髋关节重点专科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