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欢乐颂分析
欢乐颂
作者简介
•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 大的音乐家之一。他8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1792年,他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 气息的优秀作品,包括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 ;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他的作 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在音乐 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 ,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 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 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响曲》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 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 后,作曲家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 作。 • 《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第九交响曲 》是于1822年秋天开始进入创作阶段的。但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 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作曲家才 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 》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 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 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 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 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 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 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 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手稿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 ,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 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 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 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 满了坎坷。
• 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 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 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 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 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 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 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 次演出。 •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 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 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 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 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 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 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 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 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 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 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 的周围。
歌词
• • • • • • • • • • • •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痕迹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痕迹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 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 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 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 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 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 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 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 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 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 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 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 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 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 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 觎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 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 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 的人们自己。
第一乐章
•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 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隐约感到有 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 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艨胧、渐渐发 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 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 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 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 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 ,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 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第二乐章
• 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 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 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而人类社会在自身 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 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 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 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 信念而结束。
创作背景
•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 高峰和总 结。1=F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 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 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 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 特色。 •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而为人所知。贝多 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 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 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主旋律
• 进场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浑厚、低沉的声音在 寂静中响起,给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旋律演奏了一次 之后,中提琴进场重复旋律,旋律行进到中音部,主题曲 稍亮的音色给旋律带来一种明快的感觉,低音部则退到后 面和木管一起伴奏;中提琴演奏完旋律之后也退到伴奏,接 着小提琴加入了,小提琴如歌般的声音欢唱着,让旋律真 的活起来了;小提琴声部简单重复了旋律后,旋律行进到乐 队齐奏,这时铜管、木管吹奏主旋律,其他各声部伴奏, 场面宏大,由前面的平静、深沉的快乐进入到了万众欢腾 的场面,欢乐颂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第三乐章
• 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 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 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 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 聚着新的力量、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 放、得到神圣的欢乐 • 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 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 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 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 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