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
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
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
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
“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景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
禅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觉观照方式。
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道路。
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
为什么钱穆先生称禅宗进行了一次革命,而且相当于路德的宗教革命呢,我想,这正是由于禅宗的创造性智慧所致吧,而茶在此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这更是不言而喻的,要不然怎么有茶禅一味的命题出现呢。
没有智慧就没有突破,没有茶也就没有茶禅一味。
因而,茶禅一味所包蕴的新智慧境界,也就成了它的根本性的文化意义之所在。
佛教对各类“行茶仪式”的美学升华,一方面是由于茶事活动的普遍展开,场所日益增多,交流传播日益广泛,因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现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热心茶道的禅僧。
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动着这一美学化的进程。
一、道教与饮茶习俗的形成历史表明,道家或道教与茶的关系,比儒、佛二教更为久远。
在中国茶文化萌芽期的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也是老庄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始。
二、道教与茶道中国茶道中的崇尚简朴、返朴归真的理念,在茶品、茶具、茶人、茶境四个方面都有深刻而集中的表现。
从张华“饮真茶令人少眠”、桓温“常仰真茶”,到唐宋时期团饼茶统摄茶坛数百年,再到明清时期茶人们极力反对加珍果香药的团饼茶,大力推崇炒青散茶,因“天然者自胜耳”,从而在茶叶品类上实现了从饼茶到散茶的飞跃。
茶类的变迁,当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隐含着中国茶道求真求美、顺应自然的理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从茶具方面来说,茶道中的尚朴尚雅、反对奢华的观念,在自唐以来的茶具流变史上,无疑是明显的和一贯的。
而历代茶人们对品茶环境的重视,主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品茶之乐,更是茶道中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
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
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
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这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深相契合,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
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也就是说,人们在饮茶之时,通过营造一种宁静气氛和空灵虚静的心境,让茶的甘芳静静地浸润心田肺腑,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静空明的茶道境界,这当然是以致虚守静为旨归的道家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也明显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有论者曾经指出,道家思想是《茶经》的哲学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经·一之源》这句话一向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涵义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何其相似!陆羽设计的风炉,则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
风炉用铜铁制成,如古鼎形。
它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意思是煮茶时把水坎放在上面,风巽从下面吹入,火离在中间燃烧,所说的是煮茶的原理。
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饮茶使五脏调和,百病不生,所强调的是饮茶的功效。
在炉口上方,设三个用于支撑茶复的支垛,每个支垛也分别铸上“巽”、“离”、“坎”符号,以及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和象征水虫的鱼,其涵义与足上所铸文字一致。
风炉的尺寸,壁体“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这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
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单从煮茶的风炉设计上即可见一斑。
三、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目前,人们在茶文化的研究中比较突出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作用,对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则研究不多、认识不足,这无疑失之偏颇。
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来看,自唐代饮茶风习在全社会普及以后,受社会各阶层对茶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的影响,道教对饮茶的热情丝毫不减。
作为饮茶风俗最早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真人道士出于修道成仙、养生延命的目的,越来越大规模地介入茶事,推广茶道,在道教礼仪、祀典、斋醮之中,也开始更多地看到茶的身影。
与佛教极其重视茶文化一样,众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真人道士品茶,带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超尘脱俗的意识,从而赋予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
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吕岩洞宾、郑遨,五代时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
女道士李冶约756前后在世,字季兰,吴兴人。
她精于琴艺,长于诗词,同时又与当时的儒士、名僧及茶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与陆羽、皎然相契,说明她很可能是以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为中心的文人饮茶集团的成员之一。
她在与茶圣陆羽的交往中,常以诗赠答,《全唐诗》中,存有李冶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显示出她与茶圣陆羽的密切关系,由此构成了茶叶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有学者认为,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皎然、一道李冶、一儒家隐士陆羽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这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咏茶名句。
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
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因仕途险恶,隐居南昌西山修炼,世称华阳真人。
他对饮茶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茶诗,仅《全唐诗》就录其三首。
他所作的《春霁》一诗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
独对春光还寂寞,罗浮道士忽敲门。
”诗中记载的唐代有把茶与花同煮的习惯,实可作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
唐末道士郑遨866—939,字云叟,滑川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
屡试进士不第,遂隐居山林为道士,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合称三高士。
嗜酒喜茶,尝作饮酒诗千二百言,为人广为传诵,所作的饮茶诗也颇为有名。
其《茶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诗人用简炼语言描绘了从捣茶、制茶、碾茶到烹茶、饮茶的全过程,表现出一种古朴雅致、寂寞冷峻的道家茶韵。
就连民间传说中八山之一的吕岩,也有茶诗传世,恐怕也是一位与茶形影不离之人。
吕岩798—?,一名岩客,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一说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
会昌中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
唐末兵乱,携家人归隐中南山,后不知所终。
其所作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全唐诗》辑为四卷。
《大云寺茶诗》言:“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诗中称颂僧茶制造之精、茶具之雅、烹点之妙、功效之奇,尽显道人饮茶之自然洒脱之态。
南宋时期,道教南宗的实际创立者、道教理论家白玉蟾,极喜饮茶,深得茶道真谛。
白玉蟾1194—1229,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
他出身豪门,能诗赋,长于书画。
因任侠杀人,乃遁入武夷山中,师事陈楠,修习内丹。
后被誉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朝廷赐封他为“紫清真人”。
白玉蟾一曲长篇《茶歌》,共有四十八韵,洋洋三百余言,为人们传诵。
更有名的还有《水调歌头·咏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技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作者在这首词中,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享乐今生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看了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