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茶文化简介

中国的茶文化简介

中国的茶文化简介
自老子将具体事物之道发展为哲学之道,道便成为中国哲学的最
高范畴,统惯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之始终,并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
具体丰富,是各个时期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

道本义为道路之道,
引伸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各家各派都按照各自的哲学观点去阐释道,赋予道范畴以本家本派的
内涵。

但是,老子所确立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存
在之根据──这一权力话语体系得到了各代各家各派的认同并践行。

道这一范畴巳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

“道”实质上被建构为永恒的真、善、美。

在认识论上,“道”是超越常规认识的目标;在价值观上,“道”是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道”是万物的始基和宇宙演变的依据和整体。

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

思想与情感两方面
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

”道是可以储存一切事物──生命
和非生命的,神圣和非神圣,自我与非我的──既隐喻又实体性的
神圣、神奇,神喻的子宫。

“道”作为现象之本体、作为变化多端
的世界之动力和不变的永恒者,被描述得具体、生动而玄妙,从而
加强了“道”在世人面前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对于得“道”这种
理想的追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要求更加强烈了。

得道便是永恒,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

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
道而后得道,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

当人经过
修炼,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而达到与“道”沟通甚至能与“道”一体化时,人就能在“得道”中达到永恒。

如老子所言,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
殆”(十六章)。

就是说,在人得“道”即“知常”以后,纵然身亡,
其精神也会与“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谓”道乃久,没身
不殆”也。

同样,道也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认为,有一个比周礼更高
的标准,那就是“道”,他一生的奋斗,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孔子
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他认
为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知道。

行道,他一生以弘扬和推行道为己
任:“朝闻道,夕死可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认为鲁国作为周公之后,是奉行周礼的模范,但鲁国还需要变一下才能“至于道”。

后来
韩愈在《原道》中首先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系统,认为“尧以是传
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道
的思想。

儒家创始者孔子,罕言天道,注重人际关系,着重发展了
人道方面。

而道家创始者老子,鄙斥仁义,注重自然天道,着重发展
了天道方面。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道之难言,常令古今中外圣贤。

学者浩叹不已。

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但始终没有明确说过道到底
是什么。

他也反对对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他认为“道可道,
非常道”,一旦对道作了明确的规定,道的本来面目就要被歪曲了。

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在器中”,“道不
离器”的命题指出,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
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虚悬孤致之道”。

但道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
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
本质的东西。

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来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
表达,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他只是对道的各种表象,功能进行描绘,对它作隐喻式的表述,同时又处处运用它来说明自
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他要求人们通过这些描绘、表述和运用,
去体会和领悟道的真相。

王阳明亦指出:“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
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

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
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

”求道不能单凭感
官目睹,关键还是要用心去领会和体验。

人可以通过直觉体悟来
“知道”、“得道”、“体道”,从而通达本质与真理之域。

中国传统的修炼方法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直觉的方法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

这一切,
形成了重综合、重直觉的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即用“致虚极,守
静笃”和“清心寡欲”的一套神秘的、寻求顿悟的方法,去认识诸
如“道”、“诚”一类难以用经验语言明确表述的范畴,认识心、性、人、天合一的哲理,体验用中而后执偏的中庸之道等等。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
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