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山饭店窗

香山饭店窗

香山饭店的窗(中建史论文)
(2006-11-20 02:00:30)
转载
香山饭店的窗
看中国古代园林对当代建筑的影

章雨晨200531540021
引言:园林与都市空间之间的分分合合,既是紧凑的都市空间,又是独立的园林空间。

这种建筑、园林、都市的结合方式,无疑使这建筑物附属的现代园林,比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设计都来得动人。

“现代与古代的冲撞”,反而更加的融入,却是始料未及的,但也看出设计师的超强功力了,香山饭店,并不仅仅是一个旅馆,而是代表了寻求一条道路的努力。

北京香山饭店由国际著名华裔建筑师贝率铭先生设计,是一座融汇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具有现代服务设施的四星级园林式饭店。

而园林历来就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重要媒介,对于现代城市的居民来说,它们更是喧嚣尘埃中的一片净土。

当人们走出坚硬灰暗的水泥壳,穿过嘈杂纷乱的集市,来到一潭清水边,来到一丛花草间,呼吸一下那里的新鲜空气,听一阵婉转悦耳的鸟鸣,一定会觉得自己整个身心,都在拥抱大自然,拥抱那生命应该享受的美好时光。

是的,园林所能给予人的,正是这种近在咫尺的与自然的交流和融汇,而香山饭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

由于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
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整个香山饭店的装修,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白色的墙面,包括外墙和内墙,白色的顶棚,屋架,白色的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在室外用在勒脚、门窗套,联系窗户的装饰格带,屋顶、围墙压顶等处,而且一律用磨砖对缝,在室内,用在地毯,卧具,沙发,办公桌椅等处,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性,如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材的楼梯,室内装饰格带,竹制的窗帘等处,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无论室内室外,都十分统一,和谐高雅。

简洁的屋顶,将传统建筑马头墙的轮廓,羽化出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

主入口的立面,在对称中求得非对称的均衡。

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分布在一条南北的轴线上。

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

中庭的大堂,更像一个室内的庭院。

午后的阳光投映在江南的粉墙……而最神奇的是建筑师们将窗户镶嵌出中国传统的“半露木构架”风格,颇有大唐神韵。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经过特殊改造后仍保留着浓厚古朴风味的窗在白墙,灰底和绿叶的衬托下散发着魅力。

当我们对这窗进行细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内容。

首先,这个木窗是由多个长木条正交互相镶嵌而成,形成多个正方形。

最外围是一个平放的大正方形,给人以稳重之感。

当然这也是古今中外大部分窗的共同点。

窗的内部是多个小正方形,紧密细致的整齐排布。

而在这些小方格的中间是一个呈45度角斜放的大正方形,让人觉得豁然开朗。

我们进一步对其意象进行分析。

显然,此木窗的方框套方框的造型是由圆形套方框的古代铜钱造型演变而来的。

而以铜钱为原型造窗是我国古代尤其明清两代常用的做法。

以上两图分别为明时和清时的门窗木雕造型。

此两窗与香山饭店窗不同之处有两点:其一,我国古代园林做门做窗木雕精细,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而在香山饭店的窗中主要体现的是整体给人的视觉感受,内容细部被省略了;其二,古代的木雕门窗,常常是包含寓意的,如树木花卉是古代吉祥图案中经常用的,古人赋予植物文学生命,注重各类植物内在的品质,加以倡扬,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再比如古代神话中的灵兽如龙凤龟雀等,再还有就是一些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八仙过海等等。

实际上,古代门窗的装饰题材很少单一出现,大部分是多种题材组合,在山水中有人物,在花草中有动物,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再有就是故事戏曲与人物神仙常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

而在香山饭店中的窗更多的是通过借古代门窗构造的形式来表达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借鉴。

虽然貌似香山饭店中的窗是极简单的模仿中国古代园林门窗的造型,但是在窗的周边其实有着更精细的借鉴。

据说一次,在巴黎一
家古董店里,贝聿铭偶然发现了一块明代的地毯,图案竟然是冰裂纹饰,他欣喜若狂。

无奈地毯已被一位富豪买下。

后经那位富豪同意,贝聿铭拍下了地毯的图案。

而在香山饭店的窗周围的饰毯上正是这种冰裂纹饰。

当我们走向建筑外部观察时,会发现这种冰裂纹饰在装饰建筑中起了异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图,我们可以推想这种冰裂纹饰的重要性了。

现在,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刚才分析的窗。

总体的看,香山饭店的窗四四方方的造型也契合了整座饭店的造型意象。

方形和圆形,是香山饭店的两种几何符号,天圆地方,暗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意念。

灰白方圆的不断重复,加强了整组建筑的统一识别性。

香山饭店不以钢筋水泥玻璃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

大小不同的11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妙趣横生。

整个饭店始终贯彻了把自然环境美和建筑艺术美高度和谐统一的原则。

贝聿铭以他对祖国文化的高深素养和艺术情操,采用中国古老而端庄,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方和圆作为建筑物的墙面装饰,四季厅的顶棚则采用玻璃,形成了“古今并用”、“中西合壁”的新颖面貌。

看起来,香山饭店户外园林承袭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融入现代技术结构于一体,精心塑造出一个人为和自然圆融相处的景致,这样精彩动人的设计是将中国园林现代化再往前阔步的滥觞。

类似的设计,我们也可以在贝先生的另一件作品——香港中国银行中看到。

银行大厦盖在香港最繁华的中环一带的坡地上,南北两侧是主要的入口,两入口的地面高度相差高于一层楼。

依着地势,东西两侧各设计一个高低变化庭园。

由几何形磨光的花岗岩,和来自云南石林的奇石组合,上方有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相互辉映,由上方的水池顺着坡度变化缓缓而下,流入平整如镜的水面,或激起些许的涟漪逐渐扩散;许多的树木与花草则掩映在水流经过的几何形花台间;在香港繁忙的市嚣中,有这样的空间殊为难得。

所以,园林与都市空间之间的分分合合,既是紧凑的都市空间,又是独立的园林空间。

这种建筑、园林、都市的结合方式,无疑使这建筑物附属的现代园林,比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设计都来得动人。

附:贝聿铭生平
贝聿铭(1917~)1917 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在上海受中等教育。

1935年赴美国,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

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48 年起,任W.泽肯多夫的地产公司建筑部负责人。

1955年他集合一批从整体规划到室内设计的专家,在纽约开业。

他不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创造了许多出色的个体建筑,而且这些个体建筑又使邻近区域的面貌改观,推动城市的发展。

他对蒙特利尔、丹佛、费城、波士顿、纽约、达拉斯、新加坡等大城市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

作为华人建筑师,他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

贝聿
铭是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室内设计协会荣誉会员,美国设计科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成员。

他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和1983年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等。

他的代表作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费城社会岭住宅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达拉斯市政厅、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拿破仑庭园4座玻璃金字塔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