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
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
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
孤云:孤单的云。
独:独自。
闲:悠闲。
相看:互相看。
不厌: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
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7、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
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师: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1、补充《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2、安慰诗人: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1)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指名读,师生评价。
(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8)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
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
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
(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韩偓《洞庭玩月》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李端《宿洞庭》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忆江南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