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文化生活》总复习

必修三《文化生活》总复习


对人的影响
表现 交交 往往 行方 为式 实认思 践识维 活活方 动动式 特点 潜移 深远 默化 持久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 的文化活动
塑造人生 丰富 增强 促进 精神 精神 全面 世界 力量 发展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注意: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作用。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三单元 怎么看 把握文化的核心价值
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第四单元 怎么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选择: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高考考点
1. 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特点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4.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5.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 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
(广东· 单科)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 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文化生活复习
内容结构
一、高考考点
二、知识结构图
三、考点解析(共41个考点)
思维拓展
思维误区
四、高考试题链接
五、相关时事链接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逻辑结构
文 化 一 般
第一单元 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传承: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 国 文 化
6. 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知识结构图
形式 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经济—→政治
一般意义上:文化在 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 对综合国 位和作用 力竞争的 意义 特殊意义上:文化对 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 的重要性

内涵
概 文 念

从文化与社会关系看 从文化与人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 特点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3、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交融: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 格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② 文化与政治交融: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 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3、为什么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答案从教材中来 答案从材料中来 答案从热点中来 答案从论证中来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知识结构图
二、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
相对稳定性 鲜明民族性
特点 内 容 作
传统文化 用 习俗、建筑、 文艺、思想
顺应→促进 不变→阻碍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2、文化多样性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吗? 文化多样性除了可以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也可以通 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 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3、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吗?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辨析:文化的多样性消融了文化的民族性?
环节)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2008年高考江苏卷,2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 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 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 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 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考试题链接
(福建· 文综)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 票和邮资封。《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 峡两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解读】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 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故B项正确的反映了题意;A 项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是错误的; C项说法夸大了“邮票”的作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故D项错误。
时事链接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 的第三大支柱,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 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先后与145个国 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 流执行计划,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 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渠道逐渐拓宽,实施品牌 战略,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活动的影响力,“春 节品牌”、“相约北京”、“亚洲艺术节”、“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已成为在世界上广泛传 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传播途径、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4、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越是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计算机 软件业 出版发行业
广告业
文化产业 蓬勃发展
新闻业 信息服务业
网络服务业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5、文化对人的影响
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话 动。开展这项带动,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 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 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 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读】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社会作用等相关 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分析能力。①表述错误,先 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 阻碍社会的发展。③表述太绝对。故选B。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参考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 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 进了经济的增长。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 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 提供了智力支持。
高考试题链接
(2009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 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 传统文化具有 传统文化的特点 A .较大的包容性 历史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 生活中 B.较强的保守性 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相对静止) C.相对的稳定性 具体内涵因时而变(绝对运动) D .鲜明的民族性 鲜明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参考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 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 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 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 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 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 承者和享用者。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 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 得大力提倡。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 神纽带(精神根基)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5、我们今天如何更好的“立足传统,加速发展 ”
答: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是什么: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 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 方面。(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 怎么办: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 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联系的环节、发展的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知识结构图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正确态度(是什么) 尊重文化 必要性(为什么) 多样性 原则(怎么办) 多样性 途径 促进文化 手段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传播
民族 节日
构成
文化 遗产
民族 个 共 世界 文化 性 性 文化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思维误区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高考试题链接
(2009年· 山东· 文综· 29)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 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 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四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 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 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 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
高考试题链接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 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 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 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 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 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 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