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形态PPT课件
场地分区有水平式和立体式两种。
.
5
2.交通联系
场地物流有人流、车流、货流三种类型。
交通组织
入口设置
道路与设 计
物流活动 场地布置
交通组织的核心是保障和解决物流活动的安全、便捷与畅通、互 不干扰等问题。
1) 出入口设置
场地出入口是物流活动的起止点。应分别设置主要与次要出入口, 并与场地外围道路直接相连。当主出入口人车混合并行时,应设置 人流集散缓冲空间和车流限速设施。
.
2
2. 建筑造型
建筑形体大致有基本几何体、组合集合体、自有几何体三种类型。 建筑造型大致有几何法、构合法、变异法、仿生法等方法。
(1)几何法
基本几何法包括立方体、棱椎体等平面几何体,以及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曲面几何体。 基本几何体简明、肯定,容易给人永恒‘稳定、庄重等艺术感染力。常运用于纪念性建筑设 计。
大型服务设施,宜集中布置,以便发挥规模效应;中小型服务设施,宜分散布置,以便扩 大服务范围;配套附属设施,应设置在金场地外围城市道路及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下方设置 。
建筑布局有独立式、周边式、行列式、街坊式、院落式等。
.
8
2)活动场地
场地中人群活动有必要性活动、选择行活动和社交性活动三种类型。
一般广场不至于建筑前沿或场地中心,面积可以参照08㎡/人做适当控制。运动场不知考虑人流步 行距离300~600m的同时,应当与周围建筑报纸一定的距离,并通过环境设施屏蔽噪声、减少是 新干扰。
3)环境设施质量控制
产地环境绿化有围合型和覆盖型两种。一般指被布置要求与建筑及构筑设施保持0.5m以上的间 距
4.外部环境质量控制
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地率是控制建设用地及环境质量的三项重要指标。 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总建设用地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建设用地面积×100% 绿地率=总绿地面积/总建设用地面积×100%
1 空间形态
2020/6/8
.
1
1.3 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包括外部环境布局和建筑空间设计两方面。外部环境布局主要进行场地分区、交通组织、建 筑机构筑设施布置、环境设施布置、建筑环境形态控制等工作。建筑空间主要进行空间组合、流线组 织、结构选型、设备设施选型及配置等工作。外部环境布局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工作基础是对建设项目 性质、内容、规模,以及建设用地位置、范围等条件的确定。
功能分区,其核心是法律法规形式,对建筑及环境建设作出预见性规划设计。主张提高生活环境 密度、利用现代通讯及电子网络技术降低通行时间及交通成本,所提出的建设“综合楼模式”即 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中央生活区(CLD)、商住公寓(SOHO)等。
1.功能分区
场地分区一般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即功能互补配套的建筑及环境设施相对集中、功能干 扰排斥的建筑及环境设施相对分散,以道路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以环境设施等屏蔽和减少不利 因素的干扰,综合解决同行疏散、防灾、环境绿化美化等问题。
3.建筑及环境设施布置
影响建筑及环境设施布局的因素主要是场地地形、道路结构、地区气象条件、建筑及环 境设施等因素
.
7
1)建筑布置
场地中的建筑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两种类型。其布局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 统一。
对外关系紧密的建筑设施靠外侧布置, 对内关系紧密的建筑设施靠内侧布置, 关系相对紧密的建筑设施集中设置, 关系相对疏远的建筑设施分散设置, 特殊的建筑设施单独设置。
.
10
2流线组织
一般建筑空间主要有人流和货流两种类型。其中人流活动呈通行、驻留、疏散三种方式及状态 。影响人流疏散时间取决于门厅位置、走道长度与宽度、坡道坡度与坡长、楼梯电梯位置及数 量等因素。
流线组织遵循明确、便捷、畅通、安全、互不干扰等原则。 明确——加强流线活动的范围引导; 便捷与通畅——控制流线活动的长度和宽度; 安全——是通过流线活动的硬件配置与软件管理得到保证; 互不干扰——应当明确分区流线活动内外、动静、干湿、洁污等关系,分别设置不 同的空间及构件设施。
一般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上;道路用地面积站建设用地面积20%左右;环境用地面积站建设用地 面积30%左右。
.
9
1.3.3 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意味着对人群活动、空间环境、构件设施等做出系统化安排。
1.空间组织
建筑一般由使用空间、辅助空间、交通联系空间三类空间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筑空间之间存在并列、主从、序从三种关系。 建筑空间组织一般遵循功能合理、形式简明和紧凑等基本原侧。空间组织有 “点状聚合”“线性排序”“网格编组”层面叠加”四种方式。
.
6
2)道路设置 道路是物流活动起止点与驻留点之间的连接线。场地道路有人行道、车行道、人车混 行道三种类型,呈网状、环状、枝状的结构形态。
3)停车场布置
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是场地物流活动的集聚点和驻留点。
停场车有地面、地下、楼层等三种布置形式。
一般地面停车场的机动车停放多于50辆时,应当设置2个方位的对外出入口 。停车场面积一般按照机动车25~40㎡/辆。
.
3
2.基地条件分析
1)基地为在条件 基地的外在条件是基地的区位、外部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
基地区位有位置与用地范围两层含义,不同位置以不同地价、不同用地范围项目建设及环境质量。如 建筑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越高,表明土地利用率越高,但导致环境质量降低 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2) 基地内在条件 基地的内在条件主要指基地或场地的地形地貌等条件.
1.3 基地选址
基地是为发展某种事业提供服务的用地,场地是未经开发建设的空地,项目建设用地是项目建设条 件适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待建设的的土地。
1.理想集居构想
16世纪托马斯·摩尔构想“乌托邦”,到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勒·柯布西耶提出“光辉城市”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利尔·沙里宁等人实践 “卫星城市”建设,以及之后的各种现代化城市建设。
.
4
3)环境气候条件利用
基地环境气象信息是项目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基地环境气候气象信息分析包括项目所在地 区的降雨降雪、风向风速、气温日照等条件。
1.3.2 外部环境布局
外部环境布局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先行工作,主要进行功能分区、交通联系、建筑及环境设施 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场地资源的一种分布及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