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形成于美国的形态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纪20 年代出现的被称作文化形态研究的伯克利学派,它的主要研究 对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折衷社会经济学理论强调城市用 地分析。在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 1925)创立了同心圆理论 的基础上,霍伊特(Hoyt, 1939)发展出扇形区理论,哈里斯 (Harris, 1925)和尤曼(Ullman, 1945)发展出多核心城市理论。20 世纪50、60年代以后,他们及其追随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 生了广泛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一部分 是因为它关注城市用地,而规划和建筑设计仅被视为城市用地 的载体。另外,相对于解释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 结构理论,克里斯托尔(Christall)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分析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及规模关系。城市功能结构 理论反映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用地发展关系的城市形 态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约条件, 形成不同的城市布局。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目标:发展一套范围有限而一 般性的理论,尽可能囊或所有形态问题,这将会成为我们讨论 什么是一个好城市时,除了僵化教条之外的另一个可选准则。
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由村落—镇—小城 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自然渐变规律;②城市内部形态;③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 城市形态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城 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骨架是交通轴线 和水系轴线,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按 城市交通轴线分类、城市形态具有放射型、坏型、环状放射型、 方格型、树枝型、平行型、扇型、星型、卫星型、星座型、连 环型、环绕型、带型等多种型式;按城市水系轴线分类,具有 带型、分流型、合流型、放射型、分散型、中央岛型、中央分 离型、树枝型等型式。 城市形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宏观区域内城镇群的 分布形态;第二层次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即城市的平面型 式和立面形态;第三层次是城市内部的分区形态。通过城市形 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 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城 市形态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城市规划学分支学科。
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 1982; 贺业锯, 1985; Sit, 1995;Wu; 1993; Xu, 2000)。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 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 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 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 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 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 “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 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 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 置。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 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 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 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 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城 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 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 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 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 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城市形态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圣马可广场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 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 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 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 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 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 态结构。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 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城市形状(urban form)、 城市型式(urbanpattern)和城市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 们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 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 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城市形态 则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 反映。
康泽恩对城市形态研究的贡献可概括为五点:(1)建立了基本的 市镇规划分析体系;(2)第一次在英文地理文献中使用完全的过 程演变的方法;(3)确立以独立的基本地块为研究单位;(4)使用 详细的地图配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5)发展了城 镇景观的概念(Whitehand, 1987)。1980年代初成立Morphololgy Research Group),继承和发展了康泽恩的思想,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活跃 的学术组织之一。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已逐渐由欧谷凯 城市形 态的理论洲扩展到了整个西方的城市研究学术领域。尽管市镇规 划分析研究发展出许多分支,例如对建立城市“规划控制”和 “发展管理”原则的应用,但它对旧城保护实践的意义依然最为 重要。
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乔尔(Gehl, 2000),林奇(Lynch, 1958),拉波波特 (Rapoport, 1990)和赖特(Whyte, 1980)等的研究建立了人类行 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 的环境并且产生行为反应,进而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规 律。在这些研究中客观科学的方法代替了旧的个人直观的行为 研究传统,他们的理论著作改变了现代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工 作方法。在林奇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图”(mental maps) 的方法被用来反映个人对环境的感知,通过使用“节点”、 “路径”、“地标”和“区域”作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心理 趋向。他同时使用“可识别性”来描述环境特质,好的建筑环 境使居民感觉舒适,亲切。
《城市形态》
书的作者试图回答一个也许很天真 的问题——“什么能造就一个好的城市?”
基本概念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 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北京这样地势平坦、依据“理制城市”规划的整齐划一的城市, 我们也能体会到“三山三海五园”独特的山水空间气息,并由 此形成清晰的城市空间意向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城西 北依燕山山脉,东南为华北平原,潮白河与永定河从东西两面 夹城而过。规划中充分利用了水面多的优势,将什刹海、北海、 中南海三大湖面圈入城市中心区。故宫紧邻水侧,并用人工堆 积成景山,利用山和水组织城市主要轴线,布置城市宫殿建筑 群和至高点,并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在东西南北布置天、地、 日、月坛等建筑与中心建筑群相呼应。以四合院为主的大量民 居掩映在浓郁的绿荫中。城西建设有大批园林:如颐和园、圆 明园等,与城中“三海”贯穿的自然园林区相衔接,使人工环 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得天衣无缝。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 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 (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 (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 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 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 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 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 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 生物学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 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 1899)、索尔 (Sauer, 1925)、和康泽恩(Conzen, 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 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 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 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后面理论做准备 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 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 姆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 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 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 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 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 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 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 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 大的创造。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城市形态的理论,这个理论基于 “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 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五个 重要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1、 活力: 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的机能、生态的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而最重要的是,如 何保护物种的延续。这是一个人类学的标准,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考虑到使我们的环境 标准也支持其他生命物种的延续,虽然这些生命体可能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并没有帮助。 2、 感受: 一个聚落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被其居民感觉、辨识和建构的程度以及居民的精神构造与 其价值观和思想之间的联系程度,即:空间环境、我们的感觉和精神能力以及我们文化 和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 3、 适宜: 一个聚落中的空间、通道和设施的形态与其居民习惯从事的活动和想要从事的活动(也 就是说,对于居民行为提供恰当的设施、也包括对未来行动的适应能力)的形式和质量 协调程度。 4、 可及性: 一个聚落居民接触其他的人、其他的活动、资源、服务、信息、或其他地方的能力,并 包括能够接触到的元素的数量和多样化的程度。 5、 管理: 聚落居民使用和接近场所和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这些地方的创造、整理和修改是否是由 那些使用、居住和工作与此的人来管理与控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