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赏析

•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 ,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 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 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 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 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 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细腻的动作暗 示无限的依恋,无限的酸楚。
雨 霖 铃
柳 永
课件制作:蓝颂华
走近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 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 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 郎,又称“柳屯田”、“柳 郎中”。他精通音律,创作 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 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的说法。词风婉约,被称为 婉约派的代表,《雨霖铃》 是他的代表作。有《乐章集》 传世。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 ,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 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 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 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 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词从题材方 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妇女 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他 的《乐章集》有词近二百首。他的词在艺术表现上 自成风格,大部分作品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 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 一定的影响。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 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 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 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 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 ,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 名的《鹤冲天》:
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
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
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
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
很多佳作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 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 苦心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蝉的鸣声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骤 雨刚刚停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饯别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噎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 事。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 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 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 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离别之前
寒蝉 长亭晚
勾勒环境 融情于景
骤雨歇
渲染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思考:这几句好在哪里,用了什么手 法?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 ,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 ,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 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Leabharlann 之上,暮霭低沉 ,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 这冷落凄凉的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我酒醒时身在何处?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 ,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离去,时间漫长,年复一年,应该是良辰好 景,也如同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 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 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 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柳永以当时 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 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
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
解题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 ,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 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 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 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 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 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 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 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 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 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 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 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 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 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 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 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 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 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 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就纵然有无数的柔情蜜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 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 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
以割舍的离情。 • 下阕写想象中的别后相思。
• 词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 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 ,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 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 深秋。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 ,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 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