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雨霖铃赏析

(完整版)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知识整理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

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

《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

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

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

“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
外设帐置酒送别。

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

依恋不舍却又不得
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

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
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

“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

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

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

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
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

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

他不直接说
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
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
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1.下列词语中加红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è)罗绮.(qí)处.(chù)之泰然适逢其会.(huì)
B.相.(xiāng)看凝噎.(yē)间不容发.(fā)参.(cēn)差不齐
C.应.(yīng)届暮霭.(ǎi)良辰.(chén)美景重湖叠巘.(yǎn)
D.与.(yǔ)会千骑.(jì)字字珠玑.(jī)荷.(hè)枪实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催促军帐噤若寒蝉胜券在握
B.暮霭竞然不勘入目不屈不挠
C.天堑箫鼓寥若辰星九宵云外
D.嘉宾夜暮嘻笑怒骂童叟无欺
3.下列对词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帐饮无绪
..(泛指珍珠)
..(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市列珠玑
B.兰舟
..(山峰)
..(船的美称)催发重湖叠巘
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羌管弄.(吹奏)晴
D.此去经年
..(经过一年)图.(描绘)将好景
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A.留恋处,兰舟催发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

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

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阅读理解
阅读《雨霖铃》,完成6—8题
6.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世界──无绪饮酒。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

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7.对《雨霖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8.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

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

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

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精心构思。

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

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1、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C(A绮qǐ,处chǔ;B发fà;D与yù)
2.A(B竞—竟,勘—堪;C辰—晨,宵—霄;D暮—幕,嘻—嬉。


3.D(经年:一年。


4.C(应为“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5.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6.C(这三句所述,是作者想象的,而不是亲身经历的。


7.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词义看,是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前后照应。

由此分析,D项错误。


8. C (此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擅长移情于景”的论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