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李 红(青岛大学语言中心,山东青岛260003)收稿时间:2002-09-01作者简介:李红(1963-),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通过对句子、单词的分析来理解文章,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状态。
这严重地制约了交际能力的发展。
图式理论的应用和研究表明,背景知识有助于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输入信息与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动态地交互作用的过程。
本论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运用图式阅读理解模式中的“自上而下”认识法于阅读教学中,以提问题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便激活学生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图式理论;背景知识;自上而下;激活;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76203 本世纪60年代以前,阅读理解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被动接收过程。
60年代以后,图式概念的重新出现和现代图式的广泛应用使学者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语言理解的传统看法,他们广泛应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理解研究(Car 2rell and E isterhold 1983)。
这些研究均表明,图式理论适用于阅读理解,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 )有助于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输入信息(input data )和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
1.图式(schema )Eysenck and K eane (1990)认为,图式是被组织起来的一簇概念:图式涉及通用知识,人们可以用它来表示或表征事件、事件系列、格言、情景、关系和物体。
图式的共同特征如下:首先,图式有具体的示例(instantiations )。
根据H oward (1987),当一个图式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具体样本(exem plars )时,它便被认为是被示例化(即被激活)。
一个图式就象一个有许多空档的构架。
当新信息和存在的背景知识融合在一起并被放至合适的空档时,图式便被认为是被激活(activated )。
比如,你刚刚在服装店买了一件衣服,那么这一事件就是图式“买”的一个示例,“你”便被放至“买主”这一空档,“衣服”便被放至“商品”这一空档,“服装店”便被放至“卖主”这一空档。
总之,一个图式的空档通常可以被很多具体的样本填充。
其二,图式可以相互嵌入,即一个图式可以由几个图式(此时称为次图式)组成,也可以是另一个图式的一部分。
其三,图式对“感知世界”(w orld perception )和“语言理解”有巨大影响,H oward 指出,图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感知世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
2.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图式理论的解释C oady 在有关的论述中指出:总的来说,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英语更容易。
对中国的广大学生来说,由于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许多不便。
当然,要掌握一门外语,语言知识是基础。
然而,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能否将篇章中的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Anders on 曾指出,图式在理解过程中起以下作用:1)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 );2)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3)图式有助于推导性发挥(inferential elaboration );4)图式使我们能有条不紊地在记忆中搜寻信息;5)图式有助于编辑和总结;6)图式有助于推导性重构(inferential reconstructions )。
3.图式阅读理解模式阅读是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
读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及阅读技巧对阅读信息进行加工、预测、推断、证实,以期达到有效的理解。
阅读的“信息处理”(information2processing)主要涉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处理方式。
前者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高层次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所接收的信息(单词、句子等);后者主要利用资料中已有的信息(即单词、句子等)。
在阅读理解时,采用“自下而上”认识法主要通过分析文章本身的单词和句子来理解,而采用“自上而下”认识法则利用读者先前已有的知识、预想、经验、事物摹本和构思图式来理解它。
“自上而下”认识法自七十年代应用于阅读研究以来,对阅读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极地参与对信息的加工、预测,而且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上而下”认识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而“自下而上”法亦不能忽略,因为只有在读者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细节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的主要意义予以归纳、分析、推理和总结。
这两种处理信息的方法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同步发生。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通过对句子、单词的分析来理解文章,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收信息的状态,这严重制约了交际能力的发展。
而“自上而下”认识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局限,它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
G oodman认为,阅读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理解过程———把阅读看成简单的文字解码过程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低估了读者的作用,没有认识到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主动处理篇章信息。
G oodman的理论对后来的阅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4.图式阅读理解模式、图式理论和作用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图式理论及图式阅读理解模式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笔者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尝试以图式理论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认识法,以提问题的方式贯穿于精读教学中,以便激活学生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背景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建立新的背景知识并达到准确理解文章信息。
实践证明,这一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遇有疑难问题,能积极主动研讨,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认知水平。
笔者将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A G ood Heart T o Lean On为示例,阐述以图式理论为基础的精读教学方法以及此方法对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采用“自上而下”认识法,启发学生预测文章大意。
采用“自上而下”(top2down)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
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而非从讲解新词开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的主题作出预测;通过问题的导入,读者可以根据问题的提示、问题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建立篇章宏观结构,使阅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T:T eacher S:Student)T:What does“a g ood heart”mean?S:It means“a kind heart”.T:What does“lean on”mean?S:Rely on or depend on.T:Who has a g ood heart,according to the writer?S:The father has.T:Is the father strong enough to be relied on physi2 cally?S:N o.T:Why?And what is special about the father?S:Because he is crippled and he is very short.2)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东西方文化对“g ood heart———善良之心”的理解没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文章题目开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预测文章大意,这样激活了他们大脑中相关的图式———“善良之心”。
但学生对它的解释只用“kind”还不完整,这也只有在读完全文以后才能给出比较全面的解释。
另外,通过问题学生明白父亲的“残疾”使儿子很难在身体上依赖他,然而文章题目却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残疾父亲的“善良之心”可以“永世相依”?H ow does the s on feel when walking with his father?What’s the father’s reaction?Is his father free at home?H ow does his father g o to w ork,especially in bad weather?由此学生对文章的第一部分(para.1-4)———“父亲的身体状况和坚韧的毅力”有了概括的了解,也为读者进一步理解第二部分(para.5-7)———“父亲的个性”埋下伏笔。
3)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推导性发挥Why does the s on marvel at his father now?Did the father ever show bitterness or com plaint about his disability?Was his father envious of others’g ood fortune?What did the father try to look for in others?What does the s on think as a standard by which to judge people?Is it easy to have a g ood heart always,according to the s on?这几个问题的发问使学生对“父亲的个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推导出“善良之心”的完整定义做好准备。
文章的第三部分(para.8-11)叙述“父亲总是积极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对儿子是一种正面的教育。
What hobbies did the father have?Did the father like to experience s ocial life directly?G ive s ome exam ples to show that.Why did the father like his s on to visit his office when the s on was on leave from the navy?Why did he say“This is my s on,but it is als o me.I could have done this,too,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2 ent”?Why did he say these w ords in low v oice?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推导篇章所提供的信息,并读出字里行间的意义———“父亲对儿子的自豪感”通过他在办公室向同事介绍儿子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他的低沉的嗓音也表露出他因残疾而不能实现抱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