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2020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人, 一个家庭,再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 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以“买镜”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 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 抄袭。
【写作提示】 “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 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 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 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 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 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个话题,要在思想上、意 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 求创新。
【写作提示】 家园,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温馨的,也有破败的。我们每一 个人都有责任固守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自己的家园。物质的“家园”指我们赖 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比如我们的家庭、家乡、祖国、地球;精神的“家园”指 的是滋润我们心灵的信仰、道德、文化等精神世界。从这两个方面选材、立 意、构思均应视为符合题意。文章可以联想历史名人为我们构筑精神家园,可 以畅想我们心中的美好家园(物质的或精神的)……同学们应尽可能地发挥自 己的潜能,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让“家园”熠熠生辉。“物质家园”宜从 情感的角度切入,写成记叙文;“精神家园”宜从理性的角度切入,写成议 论文。
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角度要小,挖掘要 深。例如下面这道以“老规矩”为话题的作文题:我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 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 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 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 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发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 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技法突破
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是话题作文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特点给学生提供 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话 题作文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拟题、定体、谋篇、语言表 达的技巧至关重要。 一、审题 审题,是关系作文成败的关键一环。审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话题。理解话题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丰富内涵。以话题“试卷”为例,试卷的 本义指的是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如果单从这一点 来立意,就不好写。一个学生就用它的比喻义来写,“人生如同一张空白试卷,人生的试 卷中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还有判断题、分析题,要你一一地去解答”,然后就此 展开来写,写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并达到了相当的理性高度。
寓言中的牛与老虎象征力量,人则是智慧的化身。请认真思考这则寓言的含义, 以“力量与智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体裁不限,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话题材料后有一段关键性的提示,我们必须注意:“寓言中的牛 与老虎象征力量,人则是智慧的化身”,这说明话题材料是比喻性的,其作用只 在于引出话题:“力量与智慧”。这是一个复合式关系型的话题。考生要结合 话题材料,认真思考“力量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二者相比,智慧比力量更为 重要,智慧可以化作力量打败强敌,即使再有力量,没有智慧,也要被人俘虏,文 章应该突出的观点是赞颂智慧,赞颂智慧的力量。
3.从话题内涵方面看,可分为: (1)明示性话题作文 命题时出示的是意义明确的概念、短语、短句,这些概念、短语、短句的正确 释义,便是话题的内涵。这类话题,审题难度不大,写这类话题的关键在于找到 新颖的视角、新鲜的材料、独特的表达方式。 【典例】(200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2)隐喻性话题作文 命题者出示的是暗示性、比喻性的概念、短语、短句,考生需要结合话题材料、 生活积累、阅读经验把握其内涵。这类话题,审题难度较大,审题的首要任务 是把握话题的内涵。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小引中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 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 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 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 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 子会感到不自在。”
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 【注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材料,也可以不用。
【写作提示】从结构上看,“语言与沟通”是并列关系;从语意上讲,“语言与 沟通”是条件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语言对沟通的 作用。作文看重的是超脱具体层面的,更全面更深刻地看待语言对沟通的作用, 这种作用可以从物质收获上反映,可以从心灵感受上反映。由于此话题和日常 生活紧密相关,容易泛泛而谈,所以,要么追求内容的精致,要么追求体式的新 异,争取摆脱平庸,高人一筹。
二、话题作文的类型 1.从话题自身的结构看,可分为: (1)独词类话题作文 独词类话题也称为单概念话题,话题由一个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充当,这类话题 往往比较抽象、宽泛。考生写这类话题,要善于打开思路,善于对话题进行合理 的切分,在话题限定的范围内,从自己擅长的一个小的角度切入。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写作提示】 材料是一则寓言,“买镜”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它折射的是人 们认识自我的态度和方法。材料提供了思维发散的起点,而后面的提示则引导 着思考的方向。作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理解了“镜”的作用,是否理解了 “买镜”的象征意义,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就在工匠解释的话里。所以“买 镜”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是回避还是正视,是麻木还是警 醒,由此进一步,还可论及保守与进步、批评与发展等问题。个人、民族、国 家、人类,都存在这些问题。作文中,我们取什么视野,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思想 和素材,自己感到哪一方话题多由偏正、并列关系的短语构成,这类话题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考 生写偏正短语类话题,要把握话题中心词,还要注意限制条件;写并列短语类话 题,要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 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 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 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2)命题的开放性 话题作文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让所有学生有话可说,不限立意,不限选材,不限 文体,不限表达方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性。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 空间和众多的切入角度。 (3)内容的相关性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内容上制约较多,要求的不是相关而是紧扣。材料作文更 强调立意不可脱离材料主题,作文必须引用材料,观点必须由材料引出。话题作 文只要话题精神“相关”即可,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一个写作范围,用不用都可以。 因为话题作文的材料,不是立意的初始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点,而是立意上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的触发点。话题作文内容不一定是所给材料的思想内核,它可 以是材料内容的发散与辐射,也可以是话题的远方目标与方向。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提示】 这个话题侧重点在于思维方式与感情体验的问题。写好本文的 关键在于辩证地思考问题:一是要看到“快乐幸福”对于不同人的“思维方式” 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二是要看到“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快乐幸福”起着较 大的作用,同一件事,同样的处境,如果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对待,那么所获得 的快乐值是绝对不相同的。当然写作时,以上内容不一定都涉及,就一点写深 写透也是可以的。
(2)提示式话题作文 命题者先叙述一段材料,这段一般起三个作用:一是引出话题,二是帮助考生理 解话题内涵,三是将话题引入生活,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写这类话题,考生要注 意充分利用材料理解话题。联系生活,打开思路。 【典例】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牛被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 夫。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请求农夫要看看他的智慧,农夫说把智慧忘在 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绑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 了。农夫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二、立意 话题作文因其话题宽泛,容易使不少学生毫无顾忌,信笔写来,结果大而无当、 泛泛而谈的文章居多,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的文章较少。 因此,话题作文立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求学生要“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所谓“化大为小”就是把话 题的内涵缩小,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把 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场景。
郑国有一个人在一棵树下避暑,他随着阳光变化和树影移动,挪动自己的席 子,以此来纳凉。等到黄昏时,他又把席子挪到树下。月亮出来了,他又按照月 光和树影的移动,挪动席子来避免露水淋湿衣服。结果露水照样淋湿了他的衣 服,他仍然随着月下的树影移动自己的席子,衣服越来越湿……
郑人用“纳凉”的办法“防露”历来被当成笑柄。其实生活当中,与郑人思维 方式相同的人并不少见,当然也有许多人的做法正好与之相反。读了这则寓言, 你想到了哪些与“变”相关的人和事,你是怎样认识“变”的,请以“变”为话 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