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前质量控制

检验前质量控制


根据ISO15189:2003定义:
检验前阶段的时间顺序,起始于临床医师申请至检验分析开 始时结束(实验室外)
患者准备
、标本的采集 、保存 、运送
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既与检验质量密切相关,又与生物安 全密切相关。
对于“标本物流”的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核心工作
没有标本质量,就没有准确的检验结果。
至赔偿
可疑结果,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上报组长,查阅 LIS,调取病人病史、用药等信息综合分析。
不能解释的,会重新复查。 复查后仍然可疑的,会电话与临床沟通。 延误报告,更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确实需用家属血顶替患者做任何检查时,护士必须在条码上进行标 注,并口头告知。
规范采集 —— 避免输液的影响
输液的患者采集血标本,可导致检验结果严重错误!
精于质量,勤于控制
检验科 马燕
正确认识“检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准确
对于“检验医学”而言,检验结果准确是命脉 对于“准确”的认知:实验室和临床存在差异
实验室:正确反映 标本 的状态 临 床:正确反映 患者 的病情
一旦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与临床预期不符…
检验 前 质量控制 检验 中 质量控制 检验 后 质量控制
胀崩解,其产生的碎片会干扰结果
盖帽:浅蓝色
抗凝剂:枸橼酸钠 用途:主要用于凝血相关实验 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采血量为1.8ml
盖帽:黑色
抗凝剂:枸橼酸钠 用途:血沉 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采血量为1.8ml
盖帽:绿色
抗凝剂:肝素
① 微量元素:有微量元素专用管,采血量3ml
(早晨2-8时分泌量最高,中午12时-下午6时最低)
4、务必根据立位、卧位选择正确的医嘱
(体位不同,参考值不同)
立位卧位很重要!
请注意,立位为晨起后、站立轻微活动2h后采血
1、在输液前采血 2、采集EDTA抗凝血
(如有血常规,建议仍然单独采集,避免标本久置影响结果) (说明:不同的检测系统采集要求不同,有的需同时采集2管,其中1管要加 入酶抑制剂,以阻止酶对血管紧张素的转化。)
案例之“饮食影响” —— 血脂
经询问患者本人,空腹采血,头一 日聚餐进食高脂食物
案例之“药物影响” —— 华法林
患者女,65岁,心房颤动,长期华法林抗血栓治疗,定期查凝血,INR保存 在2-2.5之间。今日突然变为3.1.
患者当场质疑结果。 查仪器反应曲线无问题、室内质控在控、排除标本溶血脂血等问题、排除抽 错血、患者服用剂量无改变。 经了解,患者昨日龋齿牙疼并发炎,服用替硝唑、头孢、阿司匹林。 替硝唑、头孢、阿司匹林类药物可增强华法林以及其他香豆素抗凝血剂的药 效,从而导致PT延长。
不合格标本原因
未粘贴条码
需空腹抽血而未空腹抽血
条码粘贴不正确、不牢固
需要特殊时间段采集的(如糖耐量、皮质醇、
条码上项目显示不全,但手工未书写的
疟原虫、血培养等)
需标注采血时间/部位的但未标注
标本无任何标记(病人信息)
需特殊处理而未做到的
标本的病人信息不符(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 需防腐处理而未添加防腐剂
案例之日间变异、运动、体位影响 —— 高血压三项
运动
日间变异
静息/起床后轻微走动2小时 清晨采血
体位 立位/卧位
饮食 控盐
标本质量 无溶血/脂血
标本放置环境/时间 及时送检/检测
药物
1、病人服药:
医护必读!
2、采集前一天控制盐摄入
(高钠饮食时肾素分泌下降,低钠饮食则反之)
3、清晨肾素活性最高,此时采集,立即送 检
② 含水抗凝剂比例不准确:按刻度采血 ③ 混合不充分:抗凝剂未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抗凝不完全
规范采集 —— 选对抗凝剂之“血浆管”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8次
盖帽:紫色
抗凝剂: EDTA-K2 用途:主要用于血常规,其次高血压三项、糖化血红蛋白、基因检测 采血量少,EDTA浓度相对增高,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
稀释血液影响所有检测项目 输入的药物会影响某些生化指标的测定,特别是糖和电解质
禁止在输液同侧采集血标本,如果不能停输,则遵照“远端原则”。即 在对侧肢体采血,如两只手都在输液,则采脚
禁止从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肝素污染
案例之“输液侧采血” —— 突然降低的血色素
检验科,某住院病人血常规结果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明 显减低,达到危急值。
“患者准备” —— 情绪、环境状态、生理周期篇
环境状态:严寒、暴热 应激状态:紧张、恐惧、兴奋… 运动 饱餐 剧痛时
年龄 性别 体重 海拔 月经期、分娩时 日内变异
“患者准备” —— 运动、体位
静息
ALT AST LDH CK
运动
WBC Plat 尿蛋白 隐血
采血时的姿势对检验结果相当重要。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分从心 血管系统进入组织间隙。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使其血浆内的含 量升高5-15%。因此,住院与门诊检查的数据往往有差别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也许,第二管血钾是不真实的? 于是询问了新生儿的护士长,发现确实在第一次采血后两小时内输注了葡萄 糖
备注:输入葡萄糖可以引起血钾的降低,并且是高血钾治疗的一个手段
规范采集 —— 身份核实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避免张冠李戴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禁止使用家属血顶替患者检测传染病等特殊项目,可能引起纠纷甚
后经查,护士采血时,先采血常规,待采生化管时,采血量不够,于是从血常规 管中倒出一部分到生化管中。
结论:血常规管含EDTA-K2抗凝剂,含K+,导致标本中K增高 其抗凝机制是鳌和Ca2+,导致Ca降低。 禁止将试管中的标本互相倒入!
案例之“抗凝剂选择不当”—— 全面延长的凝血指标
规范采集 —— 止血带捆扎时间
用途:微量元素、血流变 ② 血流变:采血量5ml
规范采集 —— 选对抗凝剂之“血清管”
盖帽:红色
可有三种类型试管:无抗凝剂、含促凝剂、含促凝剂+分离胶 用途:可快速分离出血清,用于生化相关实验
盖帽:黄色
可有三种类型试管:无抗凝剂、含促凝剂、含促凝剂+分离胶 用途:可快速分离出血清,用于免疫相关实验
一 顿 标 准 餐 后 :TG 50%、GLU 15% 高蛋白/核酸食物:尿素、尿酸 高碳水化合物:GLU 高脂饮食:TG 咖 啡:淀粉酶、AST、ALT、ALP、TSH、GLU 酒: GGT、HDL、GLU
2、空腹越久越好吗?
长时间空腹,患者饥饿状态过久, GLU 以空腹8-12h为宜
蛋白质
胆红素
案例之“静脉留置处采血” —— 全面延长的凝血指标
检验科,某住院病人凝血四项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出现异常: APTT、TT仪器报警 —— 无法检测到凝固 PT延长 FIB降低
查看患者电子病历,未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 询问临床医生,病人无抗凝药物治疗,且临床表现与结果不符。 检验科询问当班采血护士,该标本为静脉留置处采集。
对比2天前结果,多项指标与历史结果差异较大。 查看患者电子病历,无出血、溶血、手术等造成红细胞破坏/丢失的因素。 询问临床医生,病人临床表现与结果不符。 检验科查看标本外观,血清颜色较浅、血清量明显增多。怀疑标本被稀 释。 后询问,护士在输液侧采血。
案例之“输液侧采血” —— 不可信的电解质结果
案例之“输液侧采血” —— 低蛋白背后的真相
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临床工作量越来越大,实验室标本也不断增加 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
但是,标本在送达实验室之间,是游离于实验室质量控制之外的
我们能解决几乎所有的检测问题,唯一解决不了的是检验前过程中的质量 控制问题——标本质量
为保证标本质量,需要患者的配合,更需要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的大量工 作
案例之“药物影响” —— 间隔2h血钾相差如此之大
某院检验科,早八点,收到急查电解质,血钾6.9mmol/L,8:20报危急值, 医生9点电话要求复查血钾,10点送来标本,复查结果为4.8mmol/L。
两次结果差别很大,检验科排除溶血等标本不合格的情况,再次重新做两份 标本,分别为6.9mmol/L和4.8mmol/L,于是通知临床。
1、止血带使用时间应<1分钟
掌握“检验前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检验师每天工作第一步——人工检查标本质量
每份不合格标本都是风险!
什么是不合格标本?
标本信息
标本自身质量
标本运送
显性不合格:
可在最初的筛检时发现, 避免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如:溶血标本 —— 血K增高
隐性不合格:
出现检验误差后才发现, 甚至导致不良后果时,也未发现
如:血糖标本——标本室温下久置,降低
签收
无需处理 预

当日无法检测
室温
血浆/血清
检验前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 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最难控制的,但又必 须控制的环节。
据统计,检验前因素导致的检验结果错误占18.5-55%
检验前 55%
检验后 41%
检验中 4%
检验前 检验中 检验后
尿酮体
饮食影响的典型举例 —— 血脂
抽血前饮食习惯 2周内正常饮食
饮酒
运动
24h内不饮酒 24h内不剧烈运动
空腹血
药物
体重稳定 标本放置环境/时间 及时送检/检测
血脂检查最佳准备
1、清晨空腹最佳,否则空腹8-12h后采血 2、24h内不饮酒:影响TG水平 3、抽血前2周保持正常饮食习惯:适合体检人群 4、近期体重稳定、无手术、外伤、急性病等意外发生 5、妊娠:妊娠后期各项血脂都会增高 6、药物:降血脂药、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某 些降压药、降糖药、胰岛素及其他激素制剂等 7、个体血脂水平随季节变动 8、抽血前2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适合体检人群 9、坐位采血最佳,抽血前至少静坐5分钟: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分布。站 立5分钟血脂增高5% 10、止血带捆扎<1分钟:静脉阻滞5分钟可使TCH增高1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