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的教学设计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设计篇二:=胶体教案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

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丁达尔现象的定义。

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六、教学过程: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堂引入: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三个对比试验引入,这样引入会使学生感到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溶液,浊液知识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胶体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2、讲授:接下来是胶体定义的讲解,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胶体定义时,我强调胶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的分散系,通过与浊液,溶液的对比,让学生知道胶体有不同于溶液的独特性质,截下来,我直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定义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

在胶体聚沉的的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故事给学生设疑,从而引出胶体聚沉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科学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科学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

最后再讲解胶体的电泳时,我设计试验,让学生真切体会工业生产中将乳胶,橡胶等微粒通过电泳镀到镀件上的工业流程,加深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他们继续深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完成一个试验后,我及时提问,如: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等问题及时反馈实验教学。

3、教学效果的反馈:课堂练习有针对性、系统性。

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包括提问4、归纳总结:小结中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

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注意了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七、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胶体的定义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性质为主线,运用实验,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七,板书八,布置作业:p37,2(1)(2)九,教学评价课堂过程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本人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

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索所需知识的能力。

2.1【讲解】在本节课开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一组有趣的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支试管,大家看这第一支试管里盛有na cl溶液,溶液澄清透明,而这第二支试管里盛有泥土浊液,我们看到泥土浊液浑浊,这第三支管中盛有牛奶,它既不像nacl溶液那般澄清透明也不像泥土浊液那般浑浊,那么牛奶属于溶液,浊液还是自成一派呢?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同学们还须学习今天的的知识。

在学校新课之前呢,同学们需要了解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大家看小黑板和老师一起朗读: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了解了这些预备知识后,老师要考考大家,哪位同学知道溶液,浊液的分散质各是什么呢?【同学a】溶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浊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评价】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讲解】正如同学a所说的溶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中分散质微粒小于1nm,才表现出均匀、透明、稳定的宏观特性,常见的溶液有nacl、kno3,而浊液中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其微粒直径大于100nm,所以表现出浑浊的宏观特性,长见的浊液有泥土浊液。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介于1nm到100nm之间的又是什么物质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介绍化学家族中的新成员------胶体。

【板书】2..1.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讲解】我们先来了解胶体的定义胶体是分散质的微粒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与人体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胶体有豆浆,血液,云烟雾,有色玻璃等,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常见的fe(oh)3的制备方法,大家看这是75ml蒸馏水,老师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后向其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红褐色,所得的分散系就是fe(oh)3胶体,在这个实验中fe3+发生了水解反应:【板书】fecl+3h2o= fe(oh)3(胶体)+3h2o 【讲解】下面老师用钢笔式激光笔照射fe(oh)3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呢?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同学b】我看到fe(oh)3胶体有束光亮的通路而nacl溶液没有通路【讲解】很好,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个神奇的现象就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丁达尔现象的定义。

【提问】同学们讨论出结果了吗?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给大家展示所讨论的结果呢?【同学c】我们总结的是:用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观察到胶体的光亮通路。

【评价】回答的非常准确,请坐,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定义丁达尔现象的呢?同学们请看挂图----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换句话说,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在生活实际中随处可见如“清晨在密林里看到的一缕缕光束等”在实验室里可用来鉴别胶体与溶液。

【讲解】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愿不愿意听啊?【回答】愿意【讲解】传说汉高祖刘邦之孙,人称淮南王刘安,其母亲喜食黄豆,一日母亲病卧在床,淮南王便派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之以便让母亲引用,又怕食之无味,于是加了些盐调味,没料到居然凝结成块了,这也正是豆腐雏形的形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淮南王制豆腐的秘密呢?好,我们需要继续学习胶体的第二个性质聚沉,下面老师要通过一组实验给同学证明胶体的聚沉的现象,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本实验用到的主要实验药品。

大家看这是fe(oh)3胶体,这是nacl,al2(so4)3, 亚铁氰化钾溶液,老师要请三位小助手来辅助老师完成实验,那三位同学愿意来呢?好同学a,同学b,同学c 请这三位同学分别向试管里加入少量的fe(oh)3,同学a,向试管中加入nacl,同学b向试管中加入al2(so4)3,同学c向试管中加入亚铁氰化钾溶液。

并震荡。

好请这三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讲解】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fe(oh)3胶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学d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现象了呢?【同学d】我看到胶体聚沉了【评价】回答的非常好,请坐,胶体的聚沉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江水点豆腐”现在哪位同学能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大家揭示制造豆腐的原理呢?好,同学e,你给大家揭示这其中的奥妙吧!篇三: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3. 通过胶体性质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增强求知欲。

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胶体的概念及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等知识,那么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胶体的性质【自学讨论】导学提纲:1.用强光直射溶液和胶体,二者现象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2.胶体还具有哪些性质?产生这些性质的原闲是什么?【多媒体演示】1.电泳现象动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