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物学》课堂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种子植物的解剖结构。
同时,掌握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基础知识,能够独立识别和鉴定植物种类,为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植物栽培学、野生植物资源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植物解剖部分阐述植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和组织)以及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主要介绍植物各大类群的划分、主要特征及相互之间关系,重点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方法、形态术语及北方重点科的识别特征,科中所包含的重点属、种的识别特征的要点及拉丁学名拼写及发音,同时以专题的形式介绍落叶树木冬态识别的形态术语及方法、树木物候观测的意义及方法,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共40学时,植物形态解剖部分20学时;植物系统分类部分20学时植物形态解剖部分 20学时1、绪论1学时(1)植物界(2)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植物学发展简史与趋势(4)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与方法2、植物细胞2学时(1)关于植物细胞的认识(2)植物细胞的构造和功能原生质及其理化性质、原生质体、液泡及细胞内含物、细胞壁(3)植物细胞的增殖。
细胞周期、染色质和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4)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5)细胞死亡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概念、特征与生物学意义3、植物组织3学时(1)植物组织及形成植物组织概念、植物组织的形成(2)植物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及功能(3)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4、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形态构造及功能 8学时(1)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发生种子的构造与类型、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2) 根根的来源和种类、根系的类型、根系的分布与生境的关系、根的伸长生长与初生构造、根的增粗生长与次生构造、根瘤和菌根(3) 茎茎的基本形态与功能、芽的类型与分枝关系、茎尖的构造与发育、茎的解剖构造、根茎过渡区的变化(4) 叶叶的形态与功能、叶的发生与生长、叶的解剖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境的关系、叶的寿命与落叶(5) 植物营养器官变态根的变态、茎的变态、叶的变态、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5、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6学时(1)被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花的形态构造及发育、禾本科植物的花、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发育与构造、开花与传粉、受精、种子和果实、植物个体发育与被子植物生活史(2)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孢子叶球的构造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构造和发育,传粉与受精,胚与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20学时6、植物界的基本类群2学时(1)概述生物界的划分、植物界的类群与分类(2)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3)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4)植物界基本类群的进化7、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学时(1)植物分类单位、命名与方法(2)被子植物分类系统(3)植物分类的现状与发展8、种子植物分类基础 3学时(1)裸子植物分类基础(裸子植物形态术语)(2)被子植物分类基础(被子植物茎、叶、花、花序、果实的形态术语)(3)落叶树木冬态识别冬态的概念、冬态识别的形态术语、树木冬态特征的描述(4)植物的鉴定方法(检索表、植物的鉴定)9、植物拉丁文基础 2学时植物拉丁文发音;植物的命名10、树木物候观测(结合实验讲授2 学时)11、种子植物分类 12学时(1)裸子植物分类2学时苏铁科(Cycaceae)、银杏科 (Ginkgoaceae)、松科 (Pinaceae)、杉科 (Taxodiaceae)、柏科 (Cupressaceae)、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红豆杉科(Taxaceae)(2)被子植物分类 10学时胡桃科(Juglandaceae)、杨柳科(Salicaceae)、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Fagaceae )榆科(Ulmaceae)、蓼科(Polygon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猕猴桃科(Acitinidi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悬铃木科(Platan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芸香科(Rutaceae)、漆树科(Anacaridaceae)、槭树科(Acer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鼠李科(Rhamunaceae)、葡萄科(Vitaceae)、椴树科(Tiliaceae)、堇菜科(Viol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柳叶菜科(Oenotharaceae)、五加科(Aral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杜鹃花科(Eric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木犀科(Oleaceae)、萝摩科(Asclepiad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茄科(Solanaceae)、紫草科(Bignoliaceae)、唇形科(Labiatae)、车前科(Plantagin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菊科(Compositae)、泽泻科(Alismataceae)、百合科(Lili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鸢尾科(Iridaceae)、鸭趾草科(Commelinaceae)、禾本科(Gramineae)、天南星科(A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兰科(Orchidaceae)说明:这个部分主要以讲授北方常见重点科的主要识别特征、常见种的拉丁学名;常见属和种的识别要点可以结合实验和实习进行。
各科讲授顺序,可根据季节开花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四、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要求:(1)当前与森林植物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发展动态。
(2)植物细胞概念、结构、组成和功能;细胞的分裂方式、过程及特点;细胞编程性死亡。
(3)植物组织概念、类型、特点及功能。
(4)种子的组成、类型及种子萌发条件。
(5)根的种类、根系类型、根尖分区及各区的细胞特征。
(6)种子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植物叶的解剖构造。
(7)裸子植物大、小孢子叶球,雌雄配子体的构造及发育过程。
(8)被子植物雌、雄配子体构造及发育过程、双受精的概念及意义。
(9)植物界基本类群、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生活史。
(10)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区别。
(11)植物命名、植物鉴定方法以及物候观测方法。
(12)种子植物的主要形态术语(包括树木冬态识别的形态术语)。
:(1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科、主要科特征及代表属种的识别要点。
(14)植物拉丁学名及发音。
《森林植物学》实训大纲一、实习目的系统复习、加深对课堂上讲授的有关植物学(系统分类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并能独立地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采集、制作、识别长白山区系常见的高等植物为主要目的,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作以铺垫,为毕业生参加生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任务1. 通过野外观察,熟悉并掌握长白山区主要常见的野生和栽培的木本植物(乔木、灌木和藤本)和草本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分布范围和利用价值。
2. 通过野外标本采集的实际工作,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的方法。
3. 通过独立的标本鉴定工作,熟练掌握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方法。
4. 初步掌握植物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5. 每个组完成整理、压制、装订好的标本一套,经检查验收后,择其优秀者交由实验室留作教学标本档案备用6. 每个人交实习报告一份,内容包括:(1)实习中所调查的植物名录一份(2)40-60种分种检索表一份(3)实习总结报告一份,内容包括实习中个人表现、收获、感想、体会及有关建议、设想等。
(4)实习论文一份:除一般性的实习外,学生在实习之前要自行设计所要撰写论文题目及重点关注的调查内容,经实习课程组老师讨论确定后可实施,实习考试前上交论文。
三、实习内容(一)基本内容1.按照标本的采集规程及标准,采集并压制约200-300种符合要求的植物标本。
每个组各采集一套。
2. 依据适当的检索工具鉴定所采集的植物标本,确定植物名称。
3. 应用所学的植物分类知识编制所采集的主要植物种类的分种检索表4. 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与利用价值的调查5. 完成一些设计性的小课题式的植物专项调查与研究工作,并撰写实习论文。
(二)进度安排1 外业安排外业6天,进行调查与采集标本,在调查、采集的同时作好记录,外业要求采集木本植物80-100种,草本植物约200种,不足部分由学生找时间自行补采。
2 内业安排内业9天,以组为单位,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编制检索表。
并压制、装订标本,填写鉴定卡片,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论文。
四、实习基本要求1野外实习,采集植物标本及调查。
2利用图鉴、检索表等工具书及数字化植物标本管理系统进行独立认知和鉴定植物的名称,同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彩图进行对比研究。
疑难的科及种,在老师的老师下进行识别和鉴定。
3学会制作植物蜡叶标本。
《森林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森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季节性强和直观性强的一门课程。
森林植物学实验是森林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更是巩固和加强森林植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物学的实验可以更好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够掌握植物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任务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熟练地应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解剖结构,并懂得制作植物的各种装片和切片标本,初步掌握生物绘图方法。
2、掌握植物细胞构造和功能,植物组织类型特征与功能。
3、掌握植物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与功能。
4、初步掌握植物各类群基本特点,掌握种子植物各科的主要识别特征、鉴别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5、熟练掌握种子植物分类的形态术语(包括冬态识别的形态术语),并能使用这些术语来描述和鉴定植物。
6、熟练掌握检索表的使用及编制方法。
7、熟练掌握物候观测的一些常用术语及观测方法。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基本要求森林植物学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增加电化辅助教学和现场教学,并要充分利用好数字化标本管理系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植物的识别、鉴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