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建议[摘要]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制约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寻求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循环经济;成就;问题;建议一、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一)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大都散落在相关法律之中。

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1997年《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渎职罪。

至今国家已制定和修改了《环境保护法》等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森林法》等12部资源法律。

即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

此外,还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30多部国家行政环境法规,以及90多部部门规章。

国家环保局(现在的环境保护部)制定了400多项环境保护标准,启动对试点和示范区的评估工作,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动态监督管理。

2007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转《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等三个方案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等三个办法,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有了明确标准。

这样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二)确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国家十分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近十年企业层面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具体国情,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并分3个阶段实施。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纷纷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以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取得进展。

1999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一个重要举措,先后开展了2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共178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从重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四个方面开展。

尤其是2005年l0月开展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以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各省节能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等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在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展开,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

(四)环境保护产业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产业是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显著提高。

我国已有1200多家企业生产的20,000多种规格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700亿元。

从投资总量看,2O世纪80年代前,中国对污染控制基本上没有投入,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非常有限,此后,中国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五)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显著。

在一系列政策的导向下,节能减排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北京、上海、重庆、山东、辽宁、江苏六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市,2006年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重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l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

①截止2007年12月27日,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共计553台,超额完成年初关停1000万千瓦的目标;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500多家造纸企业停产整治,近400家造纸企业被责令限期完善治污设施。

②到2007年11月底,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

特别是2007年1—9月,中国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还首次出现了双下降。

2008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78%。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中国,循环经济从理念引入、理念倡导到具体实践这一过程还不长,但围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已经出台了不少单项法律、法规和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但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仍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其他保障措施。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虽然有许多原则和做法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但因为缺少与之相配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措施往往只能无果而终。

(二)市场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消极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依靠市场机制,但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故与市场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相悖,是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而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是有限的。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循环经济处境两难,将资源与环境成本内部化,企以承担改造成本,导致生产成本、价格过高又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其次,很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市场还没有发育起来,或者根本不存在,因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格严重扭曲的现象限制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资源与环境显然不是无限供给的,它是否会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展起到限制作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反映自身真实成本的价格。

资源与环境的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格,亦导致资源无偿占有、无偿使用、消耗加速、环境恶化。

(三)行政主体权责不明确,企业积极性不高各行政主体责任不明确,动力不足。

其一,认识不统一。

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但一些地方政府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同时因政出多门,部门之间易出现政策盲区。

其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社会发展缺乏全局观念。

其次,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难以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和技术要求。

再者,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时期,公众着眼于经济利益,看不到或无法顾及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人的作用,故循环经济发展尚缺乏来自公众的动力。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国重化工业项目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失调,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重化工业的比重还在不断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产业均处于大发展阶段。

中国的工业用能占能源总消耗的70%,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蒸汽热水供应这四大重工行业能源消耗之和占工业能源总消耗的一半以上。

重化工行业对循环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成为制约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实施循环经济的难度。

(五)缺乏关键技术循环经济是一个体系不断建立、完善的过程,这个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相关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支撑。

众所周知,作为循环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可回收企业更多的是通过高新技术使回收既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原创性科技成果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科技投入不足,与国家有关政策和企业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立足中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加紧制定一部指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在基本法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治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综合法律。

在此基础上,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制定相关的法律,使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并与现有资源、环境法律相协调。

(二)加强各部门协调,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由政府倡导,组织制定法律,使循环经济在循环基础上实现经济效应,政府应通过积极倡导和采取实际行动发展循环经济,进而成为循环经济的主体。

(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现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适当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落实、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及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

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滞后,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信息平台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

政府还应通过组织力量开展有关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来调控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组织相关部门和研发机构,整合相关企业并组成技术过硬的研究队伍,结合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的现实情况,把循环经济如何与实践结合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提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二,运用循环经济思路,通过对经济系统中物质循环活动的分析,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

第三,结合中国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指导思想。

(六)科学界定环境资源产权。

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基本特征。

通过产权明晰可以创造出新的契约机会,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后果。

环境资源产权是行为主体对环境资源具有的使用、占有、处分以及收益等权利的集合。

要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源产权的转让与交易,使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成本与利益内部化,约束行为主体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产权激励功能,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