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抗病毒治疗的监测
一、临床和实验室监测:时间与间隔
对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首次临床评估应该包括患者的体重和身高、生命体征、全面的体格检查、系统的全面评估和用药史。
实验室检测可以补充患者自我报告和医务人员的临床评估的可信度。
定期的监测对发现抗病毒药物的毒性和药物副反应以及监测疗效非常有用。
异常的实验室结果应报告给上级临床医师进行评估。
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在治疗开始后的第1个月内每2周到所在地区的抗病毒治疗门诊进行复诊1次,以评估药物副反应和依从性。
如果患者能耐受治疗,可在开始治疗后的2个月和3个月分别到门诊复诊1次。
以后的复诊可以按照抗病毒治疗监测时间表(表8-1)进行。
如果患者副反应较严重,应该加大其随访频率,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以保证治疗依从性。
要强调的是,表中所示随访时间为进行初次抗病毒治疗需要监测的时间表,在治疗过程中更换药物或治疗方案后的随访频次等同于刚开始抗病毒治疗的随访频次。
同时,该治疗监测时间表虽为治疗时需要进行的相关检查或监测的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仅在表中提到时间才能进行随访,实践中随访频率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表8-1 抗病毒治疗监测时间表
注:当出现副作用相关临床症状时应随时监测相关检查项目
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HLA-B*5701筛查,如果此筛查不可及,必须在合适的临床咨询和密切监测超敏反应指征的情况下开始使用阿巴卡韦。
二、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记录
医务人员应保存患者的医疗记录,以便长期连贯的记录患者的疾病进展、实验室结果以及药物的使用与调整情况。
除此以外,这些记录还有以下用途:
(一)患者的医疗记录对于确保医疗服务体系中各部门服务的质量和连续性非常重要;
(二)记录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史,对于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耐药状况、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这对于整个治疗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患者的医疗记录可以为省级和国家级的督导与评估提供重要的数据(详见附录十四至二十)。
三、治疗效果的评价
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和改善免疫功能的效果可以通过定期检测HIV病毒载量和CD4+T 淋巴细胞来评价。
1. 监测病毒载量:如果有条件,在治疗前做基线病毒载量检测是有必要的,便于观测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的效果。
治疗的目的是完全抑制病毒复制,即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
到治疗的第30天,病毒载量下降至少0.5~1.0 log10拷贝/ml预示着24周病毒被完全抑制。
抗病毒治疗4个月(16周)时,所有患者的病毒载量应该低于检测下限。
如果治疗6个月时,病毒载量还没有低于检测下限,应该仔细寻找可能的原因,包括依从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详见第六章)。
有条件地区推荐在1个月后应该重复检测病毒载量,以观察是否仍高于检测下限。
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4~6个月时病毒载量还没有低于检测下限,应报告临床AIDS 专家,以考虑治疗是否失败。
(参考第四章“治疗失败讨论”)。
2. 监测CD4+T淋巴细胞
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第1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长150/mm3.治疗前基线CD4+T 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者(<100/mm3)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缓慢,这反映了疾病晚期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RR15]。
但是抗病毒治疗仍可以使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至5或更少的患者获得免疫重建,使CD4+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到200/mm3以上,这说明无论疾病为何种状态,都应该适时地开始抗病毒治疗。
开始抗病毒治疗后每6个月复查1次CD4+T
淋巴细胞计数。
在不能检测病毒载量情况下,可以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临床反应(体重增加,HIV相关症状改善)来判断免疫系统恢复的情况。
如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程度比预计缓慢,医生应该寻找引起治疗反应不好的原因,包括依从性,药物的相互作用(详见第六章“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患者会因为CD4+T淋巴细胞上升速度不够迅速而产生担心,此时需要继续加强依从性的教育,并告知患者不同的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差异可能很大。
同时要计划短期内复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
3.临床参数检测
反映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最敏感的一个指标是体重的增加。
在患者恶心症状消失,能保持食物正常摄入的情况下,体重应该增加。
每次复诊时都应该测定体重,并记录机会性感染或疾病进展的症状和体征。
开始抗病毒治疗后最初的3个月,出现机会性感染或者全身症状可能提示免疫重建综合征。
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如果再次出现这些症状或者持续的低水平CD4+T淋巴细胞计数,则需要警惕是否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造成的。
应该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或者在有条件时检测病毒载量),评价是否出现了治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