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艺术语言与创作

影视艺术语言与创作

第一 影视艺术语言与创 作
第一节 影视语言三要素:镜头、声音、色 彩 第二节 影视语言结构法则:蒙太奇与长镜 第三节 影视艺术创作:编剧、导演、表演
第一节 一、影像、画面与镜头
• 影视艺术是影像的艺术。影像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 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像的两大特性:(1)逼真性(2)幻觉性 • 画面就是电影影像的呈现方式,画面使影像具有形式和实体。 电影银幕上的任一动态影像,都是由胶片上的若干静态画面构成,静 态画面称作画格。 镜头是影视影像画面的基本叙事单元,影像由镜头产生和构成。 一个镜头是指摄影机一次开机到停机间连续拍摄的影像片断,镜头是最 小的语言单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词语。 • 镜头对影像创造起作用的有如下几个因素;景别、运动、角度、视点 等。
第三节 一、影视的编剧艺术
• (一)剧本的概念:影视剧本是用文字表述和描 写未来影片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为影视拍摄而专 门创作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为影视创作提 供蓝本。影视剧本可以分两种:文学剧本;分镜 头剧本。 • (二)剧本的元素:时空、人物、情节 。 • (三)剧本的改编:影视与文学之间有着先天的 亲缘关系,改编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一条重要 捷径。 • 影视改编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但其基本原则大 同小异,归纳起来可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再现式 改编,一种是写意式改编。
第二节 二、蒙太奇学派
• (一)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中 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 们的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 得出电影的艺术效果和含义来自各个画面的组接,亦即来 自蒙太奇的创作力量,所以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 《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影片是蒙太奇理论 的艺术结晶。 • (二)“库里肖夫效应” • 库里肖夫领导的“电影实验室”,进行过一系列电影蒙太 奇剪辑实验,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为“库里肖夫效 应”。 通过实验,库里肖夫得出论断:造成电影画面含 义的,不是单独的镜头内容,而是镜头的连接,蒙太奇剪 辑能创造非凡的效果。 • (三)《战舰波将金号》 • 创作于1925年苏联影片,无声黑白片,谢尔盖·爱森斯坦 的电影代表作,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 著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第二节 一、蒙太奇与蒙太奇类别
• (一)什么是蒙太奇 •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名词,意 为安装、组合。后来被借用过来指称电影镜头的剪辑和组 接,成为电影的专用术语,是电影构成的基本法则,也是 电影语言独有的表现手段。 • (二)蒙太奇的三种指称 • 1、影视作品具体的剪辑技巧和技法。 • 2、影视创作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 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 • 3、影视艺术反映现实的独特艺术思维方式――影像思维, 也可以称蒙太奇思维,它贯穿在影视创作的始终。 • (三)蒙太奇的类别 • 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也是多种多样的。蒙太奇的分类历来众说不一、种类繁多。 最基本的划分是将蒙太奇分为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两 大类。
第三节 二、 影视的表演艺术
• (一)影视表演艺术的概念:影视表演直接脱胎 于戏剧表演,它们的基本任务都是通过演员创造 角色,把人物搬上舞台或银屏。影视表演在发展 进程中,尽管受益于源远流长的戏剧表演,但毕 竟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受到影视创作形式和 美学特性的制约。 • (二)影视和戏剧表演的差异性:影视表演的特 征是同戏剧表演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第一,表 演的生活化、逼真性与夸张化、写意性之别 ;第 二,表演的无序、不连贯与连续、有顺序的不同; 第三,表演的“现场性”与“无交流性”的差异。
第一节 二、声音与音乐
• 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是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后。 1927年好莱坞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 的开始。 • 影视中的声音可区分为三种:人声(包括台词)、 音响与音乐。 • (一)人声:在影视作品中,人声可分成直接人 声和间接人声两种表现形式。 • (二)音响:音响是指在影视时空关系中除人声 和音乐之外,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出现的一切声 响。 • (三)音乐:影视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 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可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 声源音乐两大类别。
(四)影视剧作的结构艺术
• 影视剧作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四种: • 1、戏剧式结构: • 戏剧式的影视剧作按冲突律来结构剧本;一般按顺时序发展剧情,有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几个部分;致力于表现人物 的外部冲突。这种冲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语言和行为。 • 2、心理式结构: • 心理式剧作结构也称时空交错式的剧作结构。它以人物的心理活动 (包括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变化为结构的线索,形成一种时空自由交 错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影片,其表现的重心在于人物的内心情感 世界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冲突。 • 3、散文式结构: • 散文式电影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很强 的戏剧化的冲突,往往是截取一段生活流程,用较为写实的手法记录 下来,像一篇叙事性的生活流散文。 • 4、拼接式结构: • 解构式结构不追求叙事的完整统一,相反,有意地自我解构和颠覆, 剧作者把影片中的现实视作一种叙述上的自圆其说,一种电影的文本 真实。
第一节 三、色彩
• 从1935年的美国影片《浮华世界》起,电影开始由黑白两 色进入到多彩的世界。 • 色彩进入电影之初仅仅发挥了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 经不断的艺术实践,色彩逐渐越出了自然物体的形式外观, 上升为一种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 • 色彩的功能:(1)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2)表现人 3 物和创作者的主观感受。(3)渲染特定的环境与气氛。 (4)构成作品的总体基调。 (5)创造作品的象征意味。
第三节 三、 影视的导演艺术
• (一)导演与导演中心地位 • “导演”是个外来的术语,最早出现在外国戏剧 领域。1920年前后由中国早期影人陆洁根据英文 Director译出,一直沿用至今。 •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群 体性的艺术生产,导演是影视综合创作过程的核 心人物,是影视制作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影视艺术常被称为导演的艺术。 • (二)导演风格的实现:影视创作包括三个阶段: 构思阶段、实拍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导演风格 的实现贯穿于此。
第二节 四、电影写实美学
• 以长镜头理论为核心,构成了电影的纪实美学理 论,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和 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 安德烈·巴赞的代表作是电影批评文集《电影是什 · 么》,提出了电影的“照相本体论”。他1955年 在法国巴黎创办了著名的《电影手册》杂志,后 来形成新浪潮时期著名的“电影手册派”。 • 克拉考尔的代表作是《电影的本性》,提出“物 质现实复原说”。
第二节 三、长镜头及其由来
• (一)什么是长镜头 •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 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 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 (二)长镜头的由来 •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应用长镜头的范例是“纪录片之 父”罗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 克》。 • 1941年美国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 又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运动摄影以及多 视角的叙事结构。这部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 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的电影叙事规则。长镜头的出现, 带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一次革命,创造 了一种“镜头内 部蒙太奇”,造就了新的银幕形态。长镜头技巧的成熟运 用标志着电影形态开始由传统过渡到现代,进入一个电影 叙事手段、电影结构、电影风格多元化的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