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婴儿的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
大运动的发展
第一个自主性位移动作:爬行 独立行走 2-3岁时,走路更有节奏。能跑、跳跃,但
身体比较僵硬
精细动作的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
(三)动作发展的意义
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动作与空间知觉 动作、身体的发展与个性、社会性 精细动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三、注意的发生发展
3-6月时,偏爱更复杂和有意义的对象
6月后注意的表现更加多样
一周岁后,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
影响孩子的注意
四、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记忆的发生
胎儿末期已有记忆
记忆的发展
新生儿已具备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 3个月可对操作条件反射记忆保持 (Papousek,1959,1961,1967) 9月婴儿能模仿24小时前某榜样行为 12月后,出现语词逻辑记忆\表象记忆
(LASS)起关键作用。
二、前言语发展
(一)婴儿的语音知觉 1、语音的范畴知觉 对两个声音时表示两个不同音位还是属 于同一音位范畴的辨别能力。 2、婴儿的听觉偏好:妈妈语
二、前言语发展
(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1、反射性发音阶段
2、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 3、发音游戏阶段 4、典型的呀呀语阶段 5、含混语阶段
早期经验
罗森茨威格的实验(老鼠) Hubel,1988实验(猫)
婴儿的生理发展
(二)生理发展过程及正常值
生理发展的概念 指婴儿身体各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机构 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躯体生长的模式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身体比例发育,从中 可看出“头尾律”和“近远律”。
问题解决 威拉茨(Willatts)实验 9个月婴儿表现出顿悟的计划能力
五、思维的发生发展
董奇等(2002)实验研究 10月左右的婴儿已经具备了问题解决的 能力,并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因果性认识 莱斯利(Leslie)实验 6个月婴儿已经具有了因果认识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理论
3、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N.Chomsky,1957)提出 对强化说、模仿说的批判 理论观点
LAD存在的证据
•当要求儿童模仿的语法结构与儿童已掌
握的语法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儿
童很难掌握。
•在没有模仿的情况下,儿童会产生和理
解许多新的句子。
•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有些儿童不能仿,
但他们仍能正确的理解他人所说的话。
语言的分类
•自我中心言语
–重复 –独白 –集体独白
•社会性言语
(二)全语言教学理论
强调语言是“完整”的,语言学习是在完 整的情景、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言 经验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
(三)机能主义理论:Bruner,1983)
强调社会情境和社会互动在语言发 展中的作用,其中语言习得的支持系统
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
(五)婴儿的怯生
定义: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 反应统称为怯生。
一、婴儿情绪发展
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
陌生人的特点
抚养者的多少
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接受刺激的多少
图中的a,b,c中的婴儿,年龄只有2-3周,他已能模仿成人的吐舌头、 张嘴和噘嘴动作。图中d和e的孩子,出生刚2天,就能模仿妈妈的 高兴和悲伤表情了。
(黄健华等,1983;Schoonhoven et al.,1999).
听敏度的发展
Trehab,1980的研究;Wormith等的研究,1975。
一、感觉的发生发展
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3-6月婴儿已发展到能辨别视、听信息是否 一致的水平(Bahrick,1981)。 听觉与情感的结合 婴儿6个月时,不仅学会分辨范围广阔的人 类声音,并为很多声音赋予意义(Rock et
2、布里奇斯的观点 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 是一种杂乱无章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的观点
一、婴儿情绪发展
(二)婴儿的微笑
自发性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月起)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三)对表情的识别和模仿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婴儿的生理发展
脑重量与头围的变化 出生时脑重是成人的50%,6个月时50%, 24月是75%;头围出生时是成人的60% 大脑单侧化优势 出生时已开始发生 大脑的可塑性与修复性 5岁前损伤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与补偿
婴儿的生理发展
影响婴儿大脑发育的因素
营养 早期营养不良会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蛋白质和一定的脂肪酸对大脑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0-2月
2-4月 4-6月 6个月以上 10个月以上
二、前言语发展
(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我国的吴天敏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 将婴儿的语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0-3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月)
二、前言语发展
(三)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0-4、5月间,婴儿的社会互动通常涉及父母, 通过身体游戏、注视、夸张的表情等交流。 8、9月时,开始出现社会参照行为和 “指向”等典型手势。
•儿童掌握本民族语言的速度很快
•不同民族儿童掌握音位、词、句 子等语言结构的顺序都大致相同。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 语法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 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 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每个句子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4、认知学说:皮亚杰
语言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婴儿的生理发展
体重
身高 上下部量与胸围 牙齿与骨骼发育 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身体发育中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的发生
出生时的一系列反射动作
(二)动作发展
早期运动的发展直接与婴儿期出现的反射相关 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模式 由上及下、由近及远、由粗及细
第二节 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反射行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 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 即为习惯化.
去习惯化:习惯化后出现新的刺激,个体又产生 了定向反射.这种恢复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 称为去习惯化.
二、前言语发展
9个月后,更多地用手势交流。
(四)言语的发生
第一批词的产生
三、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获得与运用:去场合限制性 掌握词的顺序
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倾向 过度扩展 过于狭小 杜撰新词
三、言语的发展
(二)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比一个单词更为 丰富含义的语句。 电报句: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断续的、
第四章
婴儿的发展
本章重点
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言语发展理论和发展阶段 母婴依恋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的发展
神经元的发育
处于大脑皮层发育的敏感期
环境刺激使突触和神经纤维大量增长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4.至少某些精细胞能沿着正确路线游动,到达输卵管 5.至少某些精细胞全程存活 6.少量精细胞能接触卵细胞 7.一个精细胞必须穿透卵细胞,形成合子
视觉偏好
诱发电位法
高振幅吸吮
一、感觉的发生发展
(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生
胎儿期4-5月时已有视觉发生(刘泽伦,
1991).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察觉移动
的灯光。视敏度达20/200-----20/400
(Slater,1998)
一、感觉的发生发展
颜色视觉的发展
(祈使句) (感叹句) (疑问句)
•篮球不是兰色的么?
•两条毛巾都给昊昊!
(反问句)
•肯定在那边!好像有!这个应该放哪 里?马上、有点、已经
•草地上没有钱,只有泥巴。
•妈妈能吃泡泡糖,爸爸能吃,奶奶也
能吃,昊昊长大才能吃来。
•楼上的什么小朋友呀?我不认识他,
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小朋友叫什么名
字呀?
三、言语的发展
(一)传统理论
1、强化说:斯金纳(Skinner)
语言的获得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
而强化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鼓励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方式
形声反应 请求反应 操作性反应
2、模仿说
阿尔波特 (Allport) 语言的获得过程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班杜拉(Bandura ) 个体通过对各种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 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没有强化。
安斯沃斯(M. D. Ainsworth)等1969 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
婴儿的依恋
(三)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
安全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 焦虑-矛盾型 无组织的紊乱型
二、婴儿的依恋
(四)影响依恋的因素
依恋的机会
抚养质量
儿童本身的特点
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三、婴儿自我的发展
二、婴儿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