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一)创新开派:(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

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

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

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

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

”〔《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杜甫墓系铭》)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

);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

(一)以律诗叙事,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前人律诗一般都是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及山水等。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

如《王命》、《征夫》。

《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犹“漂泊”也。

)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作于763年冬在阆州时,时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蜀中人民苦于征戍。

)(二)以律诗写组诗,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杜甫古体诗中即有组诗,如《三吏》、《三别》,皆写华州司功参军任上,自华州至洛阳所见也。

)写于夔州的《秋兴八首》是杜甫律诗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结构严密的组诗。

一玉[入声,二沃]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入声,十七洽]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入声,十六叶]地阴。

丛菊[入声,一屋]两开他日泪,孤舟一[入声,四质]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入声]暮砧。

[“玉露”句:晶莹美丽的画面,而带悲凉之感。

“江间”、“塞上”二句:雄浑、壮阔之美。

“他日”:有二意,可指往日,亦可指来日。

此指往日,老泪经年矣:丛菊每开皆落泪也。

]二夔府孤城落日[入声,四质]斜,每依北[入声,八黠]斗望京华。

听猿实[入声]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入声,八黠]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入声,一屋]枕,山楼粉堞[入声,十六叶]隐悲笳。

请看[平声]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入声,十二锡]花。

三千家山郭[入声,十药]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去声,五御]功名薄[入声,十药],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入声,三觉]少年多不[入声,五物]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信宿:连宿两夜。

]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直北”句,指回纥;“征西”句,指吐蕃。

此二句以西北边患申言“不胜悲”。

鱼龙:萧涤非引《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秋分而降,蛰寝于渊也”,曰:(诗人)“当此万方多难,却一筹莫展,只是每依北斗,日坐江楼,如蟠伏之鱼龙,岂不可悲?”故国:长安也。

诗人困居长安十年,做过官,也有过田园,所谓“杜曲幸有桑麻田”、“故里樊川菊”也。

故有“孤舟一系故园心”之句。

平居:往日素常所居也。

]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青琐:宫门。

]点朝班。

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入声,十药]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干气象:钱笺:“公诗(《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云:‘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按指献赋事)所谓彩笔昔游干气象也。

”或云“气象”指山水之气象。

萧涤非以为“钱解最得要领”,为之辩护甚力,且认为“必如钱解,方通结得八首”。

甚是。

](三)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1. 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风急[入声,十四缉]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入声]鸟飞回。

无边落木[入声,一屋]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亭]浊酒杯。

《江村》:清江一曲[入声,二沃]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在声律谨严中求变化,有时为表达某种感情而使用拗体(尤以晚年为多。

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呈路十九曹长》〕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不仅表现在精心安排声律,也表现在谨严中求变化。

)《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入声,一屋]立缥缈之飞楼。

峡[入声,十七洽]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入声,四质]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入声,十一陌],弱[入声,十药]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入声,九屑]迸空回白[入声]头。

[此诗初到夔州时作,以拗体抒写勃郁不平之气:(一)不合律诗的一般格律,追求变化,变化而不失谨严;(二)二、七两句嵌入虚字“之”、“者”,用散文句式。

](四)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动词、副词、颜色、叠字、双声叠韵、俗字口语等,都用入诗中,匠心独到。

(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熙载:“少陵练神。

”〔《艺概·诗概》〕杜诗也精于练句,时间关系,不述。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着一“悬”字,把江声雨声彻夜不绝的情状,给人没完没了、空际如悬的感觉。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先写颜色字:颜色引起感觉,感觉引入实物,实物带出情感。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滚滚”,传达出浓烈的感情氛围。

)三、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的风格(一)沉郁顿挫(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最早是南宋严羽提出的。

有多种解释,一说“沉郁”是情感,“顿挫”是音律。

此用罗宗强先生的解释:“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他却总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越如此,越是蕴蓄了无穷的力量。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

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仕隐皆不成的不平—→骊山景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懑—→“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叹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极度悲愤—→“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hòng〕洞〔澒洞:忧虑无边。

〕不可掇”。

)(二)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长安初收复〔756〕和定居成都时,是杜甫写闲适诗最多的时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