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
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
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
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
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
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
这就是“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
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
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
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
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
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
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
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而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是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
”(2)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
“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导演说,他们的影片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
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象是11岁。
”(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引自陶东风等编《文化研究》第一辑198-206页)文化工业也混淆了经典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的欣赏品位降低,对现实的感知越来越迟钝。
本来,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使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结在一起,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
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详细描述了高雅艺术和现实的距离消失之后,大众的行为模式直接受到了媒介的影响和控制,并且深陷其中,无法摆脱的状况。
他说:“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
电影观众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生产技术越是密切地和完整地重复经验的对象,人们今天就越是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不断延长。
……从倾向来看,生活与有声电影不再有什么区别。
由于电影远远超过舞台,吸引住了观众的全部幻觉和思想;……电影总是用它的内容教育观众,促使观众直接用它去衡量现实。
今天,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和自发性之所以渐渐委缩,这不能归罪于心理机制。
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了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
……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
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
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个样子。
”(第117-118页)所以,在文化工业产品的作用下,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下,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思想的能力。
(3)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
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4)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机械复制主义(Mechanical reproductionism):德国本雅明用语。
作为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根本特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
认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
艺术的全部功能颠倒过来。
机械复制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展示价值的主导地位;艺术接受从侧重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
前者被作品所吸收,在接受中唤起移情作用,达到净化目的。
后者把作品吸收进来。
如电影的接受通过片段零散的镜头、画面的蒙太奇转换,打破观众常态的视觉过程的整体感,引起惊颤的心理效果,实现激励公众的政治功能。
该用语反映了其理论的技术主义倾向。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
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
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
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
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
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
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代表人物:本雅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
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 Scholem 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
本雅明著作等身,其中一篇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最广为人知。
阿多诺狄奥多·阿多诺 (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该学派的其他成员还包括了霍克海默、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
他同时也担任过“电台计划”的音乐部主任。
在成为青年乐评以及业余社会学家之前,阿多诺本质上是个哲学思想家。
外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阿多诺的学说主要受到马克斯·韦伯、卢卡契、本雅明的影响。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几位主要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一致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将能抑制或冻结那些能使其崩溃的力量,也就是说,可以将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时刻已经过去了。
就如他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所述,哲学仍是有必要的,因为人们尚未对此一光景有所觉察。
阿多诺认为,通过侵害革命意识的客观基础,通过冻结曾作为批判意识之基础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
阿多诺发现文化产业界缺乏内外批评,没有潜力。
就他来看,人们都被文化界的媒体广告操纵。
流行文化使得现代人很被动;唾手可得的快乐让人变得易于满足,温良恭顺,忽视现下的经济环境。
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来有别,但实际上还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
他写到:“大家都收到标准版消费品。
但这些东西藏在‘味道控管和官方文化中的假个人主义’里面。
”这是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现象。
这种大型文化威胁到更具深度的艺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