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陈力丹(2006-01-10 11:56:28.0)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认为该派是相对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其思想来源,主要在欧洲,但直接与传播学主流学派对立的学者群体,主要在美国。

欧洲的许多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学派的差异,因而与其形成一种自然的划分。

批判学派一般在中观和宏观的层次,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各种传播现象。

现在这两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相互渗透,学派划分的标准本身是相对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相对于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

这两个学派都没有特别的衡量标准,只是依据研究方法、内容、指导思想的差异,大致的划分。

将这两种学派对立起来的说法,一般被认为开始于1977年英国一位批判学派学者J.柯瑞(Curran)的著作《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985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传播年会,以“典范对话”为主题,首次形成两大学派共同探讨的局面。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

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和统计实验的观念。

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

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

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

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

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辩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辩的倾向发生冲突。

出于对本土法西斯统治的憎恨,以及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他们较多地注意到美国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和相似性,美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不尽相同的研究题材和契机。

对法西斯的批判并没有导致简单地认同美国文化,他们认为这都是权威主义,只是形式不同,美国不是用恐怖和高压统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为途径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权威主义”。

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批判的、较为极端的词句来谈论美国的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

他们大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影响不大,其中一些人后来回到欧洲(例如阿多诺,Adorno,T.)。

但是他们在美国还是培养或影响了一批新的批判学派学者,使得连续出现关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效果”,进而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

他们认为,当今娱乐与新闻已经不可分离,特别在电视中,只有娱乐节目才能使新闻得到销售。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早期的例如C.米尔斯(Mills,代表作《权力精英》The Power Elite,1956)、B.罗森伯格(Rosenberg)、D.布尔斯廷(Boorstin)等等。

他们注重大众传播的“内容”对“效果”问题的研究,通过批判性的考察传播效果而阐述了媒介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

70~80年代从各方面审视传播现象的批判学派代表中,较为激进的如J.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而最为“激进”的是H.席勒(Schiller)的一系列著作,他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代表作是《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其他著作还有《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等。

其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H.甘斯(Gans,代表作《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1979)、J.凯里(Garey)、T.吉特林(Gitlin)、M.里尔(Real)、L.格罗斯堡(Grossberg)等等。

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从媒介技术和文化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

如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他不同于美国的经验主义学派,但与批判学派的观点差距也很大。

批判学派是从大众媒介的内容及其控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着手进行研究的;麦氏是从大众媒介工具本身、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工具对人的认识及人类的社会作用,着手进行研究的。

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40年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从这种假设出发,他正在研究的体制假装在运转。

”(殷晓蓉,1999:29)当经验主义传播学深入证明一些假设的时候,例如色情和暴力的电视镜头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研究项目,批判学派的观点不在于证明是或否,而认为即使数据证明无害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要靠价值观来解决的。

数据在这里无能为力,科学的数据只能客观地发现存在什么,但不能表示应该存在什么。

三、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理论来源和代表人物欧洲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大众传播的,有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的学者,例如英国的R.威廉斯(Williams,著有《传播学》)、S.豪(Hall,著有《制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N.加恩哈姆(Garnham,发表过论文《关于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For a Contribu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等。

另一部分人不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而主要是研究社会学、符号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等方面的。

他们较少同美国的经验主义传播学观点直接对立,各研究各的,但是若分析各自的观点,从研究方法、切入的视角到结论,差异确实较大。

例如J.哈贝马斯(Habermas,著有多卷本《交往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M.福柯(Foucault)、P.布尔迪厄(Bourdieu,著有《关于电视》Sur la Television)、R.巴尔特(Barthes,著有《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ythologies)、T.凡迪克(Van Dijk,著有《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等等。

他们的著作自成体系,相当艰深,从不同视角对当代传媒的权力体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

如果一定要再划分一下,可以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地中海沿岸学派等等,但是界线划分得并不十分清晰。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传播学欧洲批判学派的主要学理基础之一,当代还有一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补充、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观点较为纷繁。

以下是批判学派的几个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1,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观点。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来说明大众传播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媒介工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权力,从媒介所有权、经济结构探讨各种媒介现象。

这一点是欧洲批判学派的要点,如凯·米勒所说:“对批判学派的学者而言,再没有比权力更重要的概念了。

权力控制及支配等问题是所有批判理论——不论是有关经济的、社会的还是传播的理论——的中心。

”(米勒,2000:101)2,文化工业论和非真实意识论(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and false consciousness theory)的观点。

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媒介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受众观念的作用,以文化工业的形式出现的媒介,往往掩盖了它们这方面的本质。

人们很难知觉自己所相信的意识形态正在奴役自己,偶有反抗,也会被既定的意识形态所压抑。

如一些批判学派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信仰,它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意识形态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能的。

(米勒,2000:105)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观点。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

4,唯名论(nominalism)和多义性(polysemy)研究的观点。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的分析。

研究者认为,统治的权力结构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于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

权力的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之间的联系。

给批判学派提供相对具体的理论基础的主要人物,首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袖葛兰西(Gramsci,A.1891~1937),他192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逮捕,判刑20年,在狱中写作了长达4000页的笔记手稿,对以往革命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省。

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对于后人分析社会,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基本认识的切入口。

当代为批判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学者中,下面的几位较为著名: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Althusser,L.1918~1990),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