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分析
(第73~80页)
本节教材包括认识计数单位“万”,万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数的大小及近似数几部分内容。
在前一小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本小节认数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位数增多,学生要较熟练读写万以内数并不是很容易,为解决“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读写”这一难点,教材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结合数的组成教学数的读写。
教材改变了过去将读数、写数分割教学的状况,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密切了读写的联系,有利于互相促进。
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情境教学数的认识,密切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中的插图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内容可分4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的教学。
教材的“南京长江大桥”图体现了“让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中理解和认识数”的思想,其目的是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
教学时,可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复习1000以内数的读写,如以学校所在社区的桥梁或街道长度为例,让学生读写。
然后出示情境图,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请学生尝试读出公路、铁路桥的长度,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
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增强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进而学习数的认读。
教学时除用好教材中的情境以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贴近本地学生实际的与万以内数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教材以小木块及计数器为素材,让学生在“一千一千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材在一个例题中安排学生应用两种素材进行数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虽然小木块和计数器都是实物,但计数器较小木块在表示数的方面更为抽象一些,由“数小木块”到“用计数器数”体现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由于计数器能直观看出千位、万位上数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形成。
例4的教学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数小木块。
教师要通过实物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一千一千地数。
首先提问:“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数,那么能不能一千一千地数?”接着出示方木块,提问:“这个方木块是由1000个小木块组成的,这些小木块可以用哪个计数单位来表示?”然后边出示方木块,边带领学生数数,当数到九千时提问:“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引导学生推想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有10个一千,并指出“万”也是计数单位,表示万的数写在万位上,万位在右边起的第五位。
第二步,用计数器数。
请学生利用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可由学生独立操作后再组织交流,也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桌一个数数,另一个评判,然后交换进行。
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
例如,课前让学生在家数出10000粒大米,课堂上交流自己是怎样得到10000粒大米的,并感受10000粒大米有多少;或者让学生合作数出10000页纸,看看叠起来有多高,再估一估10000页纸有多高;或者说说自己班级(或学校)有多少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或学校)大约是10000人;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
总之,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例5通过小木块直观图结合计数器记数,教学万以内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读写及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位顺序,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可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
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独立操作后可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
教学例5后可完成“做一做”第1题,进行巩固。
此外,还可以组织“我拨、你读、大家写”的游戏,可以师生合作,也可以同桌合作。
教材在例5的后面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位顺序表的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1)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人动手、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3)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一活动时要多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鼓励学生做自己最喜欢的数位表。
制成表后可在班内或组内交流自己的成果,并试试对读写数是否有帮助,探索数位表的应用价值。
4.例6的教学。
在例5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例6进一步教学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由于数的读写都是建立在对数位意义的正确理解之上的,读法和写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材将四位数的读写安排在同一例题中同时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读数写数互相促进。
教学时可先复习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三位数的读写,注意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样读的?怎样写的?”让学生在读数写数过程中悟出方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及“从高位写起,有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请学生尝试读一读、写一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
最后组织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样读?怎样写?”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
读写数的教学要注意设计活动突破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
教学时,一方面要强调“先想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位数?再写,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
”另一方面要加强改错练习,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先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对照计数器写数。
5.例7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及1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材为比较数的大小提供了关于空调及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
首先安排四位数与三位数(位数不同)大小的比较,再
安排四位数与四位数(位数相同)的比较。
由于有了前面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应在提供情境后放手让学生交流,自己得出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位上所表示的是几千、几百、几十进行比较;加强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的指导,如比较2859和2895,3010和3100的大小及比较多个万以内数的大小等等,要求学生在位数相同时要一位一位的比,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要多提供有现实意义的材料让学生比较,如比较所在城市两个广场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6.例8的教学。
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情境,通过对比育英小学及新长镇的准确人数与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时必须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
可以先将情境图整体出现,让学生讨论“1506和1500都表示育英小学的人数,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数。
也可以先出示近似数“育英小学大约有1500人”,请学生猜猜育英小学准确人数可能是多少,再出示准确数进行比较,最后指出1500是1506的近似数。
理解近似数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个数容易记住?”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碰到过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恰当选用近似数。
要注意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对同一个数提出了不同的近似数,教师要予以肯定,并让其比较哪个更接近准确数。
7.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5题,是几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可能只顾局部,不考虑整体。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议,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一些方法,如从最大数的找
起,一个一个往下找。
做完后从头至尾用两个相邻的数比较一次,进行检查等等。
第6题,要注意学生所选的近似数有可能不一样。
第7题,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课堂上进行交流,调查的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第8题,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读写数,可以多练。
第9题,是一道有趣的题目,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猜测,重点在于交流猜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