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作业标准答案

国学作业标准答案

国学作业答案————————————————————————————————作者:————————————————————————————————日期:作业11请从教学大纲(或教材中)国学经典语录123句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三句。

简单谈一谈你对于这三句话的独到理解。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招致疲乏,甚至更加危险。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这句话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2你喜欢的学习“国学”的方法是什么?举例:读经典;观看视频讲座;听老师讲解经典;上网浏览相关知识;或其他。

请简要说明理由。

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进行学习“国学”,读经典、观看视频讲座、听老师讲解经典、上网浏览相关知识。

我觉得这连个是分不开的,首先是读经典,只有你读过经典之后才才能了解到经典的内容是什么,才能知道什么是经典算是个了解的过程;其次是观看视频讲座,自学只能了解皮毛,在这个快速的时代,想要学习,但是又不耽误工作的方法就是观看视频讲座,这样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第三是听老师讲解经典,每个人对于经典的解读都不一样,所以只有去真正的走入课堂,听老师在讲解,才能进一步吸收、理解经典;最后是上网浏览相关知识,经过了前面的学习,最后通过上网浏览想要了解的知识,对自己未了解的知识进行补充,使自己全方位的了解、学习、知晓“国学”。

所有的方法相融合是一个全方位学习“国学”的不错的方法,也是我喜欢的方法。

3你认为学习“国学”的意义何在?“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在90年代掀起热潮,至今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历久弥新。

学习“国学”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对千百年来各种“国学”文献的了解、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这些经典思想、理论、观点用于指导当代社会中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汲取“国学”的营养,帮助人们解决诸多使人困惑的问题,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思路,指明方向,提供了21世纪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价值指导和智慧动力。

“国学”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代人们逐渐发现和领悟到“国学”中的经典内容对当今社会是有益的,并且给予人们很多启迪。

4我们的文字教材中的十章主题,(1)你认为对你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意义的是哪一章?请选择,可多选:第一章信仰,第二章仁德,第三章中庸,第四章知识,第五章学而,第六章择业,第七章顺逆,第八章人事,第九章为政,第十章理想(2)请结合实际工作或生活来谈谈为什么对你有帮助意义?(1)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2) 我个人认为第七章《顺逆》对我的现实生活更有指导意义。

因为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发展,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逆境随时可能到来;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没有必要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所以,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它们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二重的。

所以当我们身处顺境时,我们要积极地利用顺境所产生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取得更大的成功;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只要淡然处之,有乐观的精神和不懈的行动,就能最终战胜逆境,同样也可以使我们获得在顺境中难以得到的人生重大收获。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这样,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业2翻译:1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樊迟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

”又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

2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富和贵当然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是行“仁道”而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它的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

7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所迷,其日固久。

(《老子》第五十八篇)福祸相依并存由来已久。

你怎么能简单的判断出事情是好是坏呢。

光明正大也可以另辟蹊径好心好意也可能办出坏事。

世上的人们对此已经迷惑很久了。

8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很庄重接近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子夏所说的这三变其实是君子的三方面特点容貌庄重态度温和说话严厉。

他说一个人有高尚修养的君子之人,有三种变相看起来很庄重俨然不可侵犯,实际上跟他一接近又觉得他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但听他讲话,其所讲的内容都很正派很严肃很严厉他不会乱讲话不会讲无关紧要的、下流的、不三不四的话尽管他也会说笑话但他言语的内容都是非常庄重的、健康向上的、高尚的。

10事莫大乎无悔。

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

(《荀子·议兵》)荀子说“智慧莫过于放弃疑虑,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做事莫过于没有后悔,事情做到没有后悔就行了,成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制定称谓政令要严密并有威慑力庆贺奖赏刑罚要必然地讲信用办理馆舍收藏财物要周密并牢固迁徙举事进退要安全并稳重要迅疾并快速侦察敌人观察变化要秘密并深入要分析并验证遇到敌人决定战斗必然要用自己所明了的情况来定不要用自己所怀疑的情况来定。

这就称之为六种方法。

没有想要将领而又羞愧于废止的没有急于胜利而又忘记失败的没有威慑内部而又轻视外面的没有只见到利益而又不顾其危害的凡考虑事情想要周详而且用裁度并想要通达这就称之为五种权宜变通的方法。

所以不接受领导命令的情况有三种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坚守不完备的阵地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攻击不能取胜的敌人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使他去欺侮百姓。

这就称之为三种准则。

凡是接受领导的命令而统率三军三军得到安定百官得到安排各种事物都走上正轨那么领导的夸奖不能使他喜悦敌人的行动不能使他发怒这就称之为是有准则的将领。

思虑必然先要在事情发生以前重复地以恭敬的态度慎重地对待结局如同对待开始一样结局与开始都一样慎重这就称之为最大的吉祥。

凡百事的成功,必然在于恭敬地对待;而百事的失败必然在于轻慢地对待。

所以恭敬胜过怠慢那就吉祥怠慢胜过恭敬那就灭亡计划胜过欲望那就顺利欲望胜过计划那就凶险。

作战如同守卫行动如同作战有功劳就如同侥幸。

敬重谋略不荒废敬重事业不荒废敬重办事人员不荒废敬重大众不荒废敬重敌人不荒废。

这就称之为五种不荒废。

慎重地行为于这六种方法、五种权宜变通、三种准则而且对待处置以恭敬不荒废的态度这就称之为天下无敌的将领那就会通达于神明了。

”简答:(此题3选1,注意看题干)何谓学习之道?谈一谈对“有教无类”的理解?我认为学之要在于勤思,慎思,善思。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何谓“中庸之道”请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中庸之道是如何帮助人们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

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何谓“内圣外庸”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内圣外庸是对内圣外王的一种扩大与发展。

一个人只有内在具有圣人的才德,凭借自身的“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

人生的价值应是重内轻外,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王天下”,但是每一个人都要以内修才德,在各自岗位做出优异的成绩,“内圣外庸”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理想。

作业3主题一:我认为思不仅是思考的意思,还是反省的意思。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不是思考三次的意思,而是思考后并反省的意思。

常于学、勤于思、敏于行。

要经常的学习,在经过思考和反省后,做事要反映迅速、行动敏捷。

我认为“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句话充分的阐明了学和思的关系。

勤于思、敏于行的关系:三思后,却不去行动,那也是不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