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三次联考讲评一、原题呈现二、审题:材料一要点:退休教师(退休金足够养老),浙江大学毕业、曾参与《汉语大词典编写》(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三个女儿(完整家庭,心智应该正常),住毛胚房,不扶助女儿(节俭如此,钱哪去了),甘于拾荒(突出其捐助之用心尽力),一有空闲泡图书馆(修炼成为一种自觉,为其扶助他人而寻找精神依据),女儿读懂父亲(迟来的理解),自发塑铜像以纪之(善行换来的敬意,社会认同)材料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一是指外界的不理解,比如退休而拾荒,拾荒而虔诚读书;一是指女儿的不理解,节俭如此而去拾荒,且又不扶助自己。
可以从老人为什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入手)材料三:“贤哉,回也……”(住毛胚房,拾荒,可视为清苦;读书不已,可看作是内心的修炼而入化境)材料四:苦嫌桃李共妖冶,多谢松篁相葱菁。
(不向世俗争名,只愿保持内心的宁静)材料五: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善行,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信仰,只有沽名钓誉之徒才四处张扬。
韦先生捐助贫困学子无数,却匿名,是真善举)三、立意A、单项立意1、结合材料2则可以从理解与坚守入手。
2、结合材料3可以从于贫乏的物质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切题。
3、结合材料4可从老人读书也罢,捐助也罢,都只是为了求内心的祥和,不想融于世俗的五彩缤纷之中立意。
4、结合材料5可从低调行善是内心因修炼而强大立意。
B、组合立意2、3、4、5可以产生的选项很多,可以有很多个组合,最能阐述明白的方是最好的。
如:生命的意义或者价值人生的方式人生的境界坚守自我……四、学生作文问题1、本次作文应该为单一素材多角度立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刚刚进行的五选二或者六选三中走出来,将素材视作引子,甚至干脆抛开材料一。
2、指定角度立意一定要结合材料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材料的整合分析与筛选信息的能力,不会从材料中去进行逻辑推论,而是另起炉灶,这样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3、面对新题型的手足无措,又回不到老的套路,结果做成了四不像。
五、老师的示范:善,匿于心,彰于行徐瑞东一名中学退休教师,自甘于拾荒生活,却暗中助学不已。
我无法对韦思浩老先生表述内心的崇敬之情,因为我知道,我做不到韦先生之万一,而冒昧将韦先生的行为贴上道德标签,可能是对先生的一种亵渎了。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韦先生行善而不张扬,是深得古贤人之精髓。
(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为提出论点而铺垫)为善求乐而不求人知,实为大智慧。
(提出论点)善而广为人知,可能会被捧杀。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二字。
世俗的眼中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善的,故太多的以善之名始,以利之行终者。
曾经感动过河北,上过央视“面对面”节目,红极一时的爱心妈妈李利娟,以爱心为大旗,成独立王国,行诈骗敛财之实,终身陷囹圄。
其他在慈善光环下,变相广告者、洗白者更如过江之鲫。
(紧扣材料发散,侧重于例证)韦先生是读书人,更是明白人,他知道,善举一旦高调,势必以搏眼球为出发点。
你有故事,我求卖点,好事者自然会进行运作。
受采访,录节目,树大旗,贴标签,作演讲,售书,成立基金……程序化的操作,为善者就这样地被用心者裹胁上了道德神坛,名利环视之下,善行初衷大打折扣,一旦内心私欲被激活,其膨胀之速恐非人的意志所能轻易控制。
因而,成为道德标兵的那天起,也就是做生活傀儡的开始。
而这又恰恰是心性淡泊的韦先生所不愿意做的。
(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还是侧重于发散,设想后果,这后果其实也是现实的推演)(分论一:外界的压力)平凡之人高调行善,最大的压力可能还不是外界,而是来自身边。
一方面拿着还算体面的退休金却住毛胚房,且天天拾荒不已;一方面,不扶助自己的亲生女儿,却不间断地资助贫困的学子。
如此有悖人情之举,不圣必妖,实难让人接受。
就算不被捧杀,也可能积毁销骨,舆论汹汹是必然的,置身议论的旋涡,韦先生想安安静静地做个拾荒老人都不可能得了,更遑论去图书馆清静地阅读了。
而且,自己的平静生活被扰还是小事,其家人焉能事外?那一道道的异样的眼光,那无处不在的闲言碎语,即使全为善意,又岂是他们所愿面对?(分论二:身边的干扰)韦先生出身名校,又曾参与《汉语大词典》的编写,且又一生惟嗜书。
为善扬名之是是非非,睿智如韦先生,岂不洞悉?所以不张扬,既是对善举的维护,对宁静生活的维护,更是对内心平静的守护。
(总结,也算是对论点的解释,同时为下文过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韦先生的确算得上君子了。
他知道自己的善行会“人不知”,很难获得世俗的理解,所以干脆“人不知”,为避世间纷纷扰扰,只默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认为该帮助的人。
善行,纯粹是内心的一种信仰,无关道德,更无关世俗评价。
韦先生不愿意坐而论道,也不愿颐养天年,更不想为声名所累,自然也不想被流言所扰。
庄子说:圣人无已,神人无功,至人无名。
尽力为善,而不求名,韦老先生已入圣人境界矣。
(观点升华:为善而不求人知由智慧上升到境界,必要的升华)这是怎样的一个精神力量才能支撑如此大境界,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内心的虔诚与丰盈吧。
韦先生退休只重复一个动作:拾荒——读书——助学。
他拾荒是虔诚的,只是想拾荒,为帮助更多人而拾荒;他读书是虔诚的,读书只是为了内心的修炼,所以虽身着拾荒服但读书之前必定会认真洗手;他捐助是虔诚的,只有源源不断的付出,除了一封封的感谢私信,别无所求。
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不是女儿清理遗物,韦先生留给世人的可能只是一个爱读书的拾荒老人,因为就是被捐助者都不知道韦思浩老人的信息。
(挖掘其内在的逻辑,为大境界提供支撑)《朱子治家格言》有说:为善而欲人知之,称为阳善,徒得虚名。
为善而不欲人知,称为阴德,天必赐福。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良是善良者的通行证,善良是最无用但又最动人的品质,虔诚的行善者总化为春风微雨,润物于无声中。
(回到为善而不欲人知,照应题目与论点,收束全文)请大家自己去分析老师作文的思路,列出文章的结构,然后揣摩。
1在基本事例的基础上,再结合名言诗句,这是可能会是2018年高考的一种大概率题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这种题型,以往没有尝试,大家做得不理想,也属正常,大家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3我个人的理解是:这还是一种任务驱动性作文,就把它当任务驱动性作文来写,只不过其他的四则材料起到了方向的限定作用,同时也担负有指定范围的发散任务。
所以它既要有任务驱动性作文的对基本事例(也就是材料一)的分析推论,也应该要有相关材料所指定方向的发散思维。
如我的文章,以材料5为主论,再结合了材料2,也就是说以“为善而欲人知”作基本点,再辅助以“人不知而不愠”。
根据这两点,再回到材料1,从韦思浩的事迹中寻找这两点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即“为善不为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自保”为基本论点,这个基本论点的分析既有对事例的分析,更多的是向现实生活的发散。
“人不知而不愠”则是由韦虔诚读书而引发的深入挖掘。
简单地说,这种类型的作文,必须紧密结合材料一,尽可能地榨取材料的营养。
任何脱离了材料一的作文都是不可取的,不要拿自己的分数当儿戏。
当然挖掘材料一,不等于对材料进行平铺直叙,一定是要以议论的手法来处理材料。
六、学生考场展示:为善最乐1513班胡卉曾担任过《汉语大词典》的编写韦教授,退休后拿着退休金住的毛坯房,过着拾荒生活,有时去图书馆看看书,对于三个女儿的误解和旁人的白眼,不做任何解释,被车祸夺去生命的韦思浩,心中是遗憾的。
他遗憾的不是没有解开女儿对自己的误会,也不是没有扬眉吐气,以辉煌腾达“打脸”那些给他白眼的凡夫俗子,他遗憾的是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得到帮助,他遗憾的是自己的力量太微小。
这一切,都是在韦教授逝世后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的。
本可以靠退休金安享晚年,却住着毛胚房过着拾荒生活,是什么让韦教授坚持这样做呢?或许就是那一踏踏沉重的感谢信吧。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是惟恐人知。
”——曾国藩。
这是对人生的一种认识,我们赞美许多美德:勇毅,勤奋,坦诚,谦逊,闪烁这种美德光辉的行为不止一次让我们的青春热血沸腾。
但若静心思忖,最值得赞扬的品质非为善莫属。
当我们还在母亲的怀抱中时,就谙熟了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故事。
我们羡慕那个少年的机智,更赞美那个少年为善的美德。
金庸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胡斐大侠。
《悲惨世界》里悲天悯人的米里哀主教,都熏陶着我们纯真的心灵。
这其中,最强烈感召我们的当然还是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哦,必须把赶路的大嫂送到家,现在是夜深,雨大,路远,泥泞!”,《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布点,引领着我们心灵的成长!为善,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为善,是人类社会不可缺的基石,为善是生活中的一缕阳光,可以照暖你我的心房。
“忽己之慢,成人之美。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两千年前孟子就倡导:“摩顶接踵,礼天下为之。
”其意思是说,对别人有利的事,即使从头到脚都受到损伤也要做。
这种精神发扬到现在就是我们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三国志·蜀书》中,“没有患急,先人后己。
”它要求人们临危不惧,这边是为善的最高境界了。
一个人,在助人为善的道德实践中,会自然的使思想得到升华,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坏。
”世界是个展览,我们从人品的“展览”中看到:世间为善者都不是庸庸碌碌,自私自利之徒。
点评:此作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拓展能力,由韦思浩的善延伸开来,展示了一定的积累。
而这种积累在考场中是极讨好的,会第一时间搏得评卷者的好感。
不足在于善与乐的关系没能阐释,素材虽有发散,但主线并不是那么紧凑。
与韦思浩先生书培元班夏娜韦老:您在天堂是否安好?提笔即知在信,是无法寄予您的,纵我寻遍这世间邮筒,可我想,你若有在天之灵,并能看到我写下的一字一句,并能读懂这字里行间我对你的崇敬与钦佩,纵然我深知,您并不需要后生的理解与赞美。
你早为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甘愿住着毛坯房,甘愿拾荒,得闲即住读书馆看书,即便他人不理解您,您的儿女也不理解您,又怎样呢?白眼也好,嘲讽也罢,乃身利外物,你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凡间烟火不可扰。
不由想起李健,那个写歌宛如诗般轻逸的才子。
名利当头,他选择退隐,退出火遍大江南北的水木年华,多少的不解多少的冷言冷语啊,可他从未动摇,一如您,心中有一方世界,安稳宁静。
现实喧嚣,这份功力实在让我咋舌,我想,若有机缘,我定当亲至墓前,恭敬唤您先生。
这样的光风霁月,实在君子。
在那些艰苦生活,俭朴的岁月,您苦吗?我知道很多人都问过你这个问题。
你是名校毕业,又有学识,晚年有退休金,却住着毛坯房,过着拾荒生活,这样的生活,想想即苦,拾荒的酷热或寒冷,暴雨或大雪,要穿着汗衫,提着编织袋,弯腰捡一只又一只瓶子,或是纸皮,都是不堪言的辛楚,难为别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