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学说
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发展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
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精及其简介
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
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
精具有多种功能:1.促进生长发育:精是构成形体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基础,并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物质;2.滋养作用: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起着滋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3.生殖作用: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故后天之精可涵养肾中之无精。
但道家认为,元精并非肾所藏之生殖之精,故强调“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交感之精。
”
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即《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古人云“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
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干金方》就说过:“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享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
怎样才算“饮食有方”呢?归纳前人经验,不外乎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而已。
只有在饮食得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药物滋补的问题。
服用补益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补”,不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合理的食补和药补对于身体的保养是很重要的。
气及其作用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充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
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当气的运动失衡时,就会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恢复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
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
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也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
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
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管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
在《寿亲养老新书》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
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
”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
神及其作用
《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主宰者。
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
人的神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因此人的身体状况必定会反映在神。
当身患疾病时,神受到侵害,就会出现种种异常状况,如目无光彩、语言失常、昏不知人等。
所以临床观察病人的神,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
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又称为“识神”、“欲神”。
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气功锻炼就是通过收敛识神而解放元神,以发挥元神的潜在作用,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思虑欲念之神。
”
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
神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所以只有水谷精气充足,五脏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
1.“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一是抑目静耳。
二是凝神敛思。
三是多练静功。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是要“不时御神”。
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
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
3.调情志,免刺激
(1)以情制法
(2)移情法
(3)暗示法
(4)说理开导法
(5)节制法
(6)疏泄法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
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
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
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