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中学2015—2016-1期中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7个题,总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请同学们把单项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号对应,切勿涂错位置!将除作文外的其他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10月30日, 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
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
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郑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离不开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
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
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仓 jié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
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1.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髓庾颉B. 髓臾颉C.隋臾颉D. 髓臾诘2.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3.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3分)材料二甲骨文基本上是方形的。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商周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构字笔画相当完善的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
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
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写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
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
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节选自魏一平《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2期)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隶书、楷书三者对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各有不同的贡献。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篆书依然是正体字。
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5. 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商周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唐代,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书法。
D.干禄字楷书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端庄秀丽,而且形式丰富,体现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材料三汉字之恋王蒙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我以为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
它的形象性、体系性世无其匹。
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
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1994年,我在纽约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它们的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对称或对偶性、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我们永远无法用“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
但是现在,汉字已经完全征服了我。
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那样的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
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粟、鬼夜哭”。
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
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
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也许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
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
还有书写。
我最近得到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
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
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默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
太有趣了。
亲爱的读者,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因为这样会其乐无穷,其妙不已。
做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选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6.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汉字文化?请结合文本回答。
(4分)7.填空。
王之涣的是一首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后两句是,。
(3分)8.“材料二”、“材料三”中的成语,与“龙飞凤舞”结构类型不同的一项是(3分)A.日积月累B.精气神C.惊天动地D.一气呵成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20分)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③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④,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⑤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⑥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⑦之一曲,绵上之山⑧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⑨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指明朝。
中涓:太监。
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
黄冠:代指道士。
③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
④太华之山:华山。
⑤雷首之山:首阳山。
⑥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⑦汾:汾水。
⑧绵上之山: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