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院(中心):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研究生:入学年月:论文题目:开题报告日期:研究生学院一、题目名称及来源(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二)题目来源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

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

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

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

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

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恶性事件需要相当的公共管理能力,舆情引导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化解公共危机与无形的重要方法。

因此,研究公共危机中的舆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一、强化正确舆论的引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和谐的舆论氛围。

而价值观作为人进行真伪判断和价值评价的思想基础,是在社会生活的事件中形成的,对于公众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果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混乱,就会导致社会公众认识不一,引发社会冲突。

二、强化对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引导得当则会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乃至保证社会稳定的利器。

因此政府能否做到趋利避害, 做好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民众需要的重要方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对于稳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执政的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导向错误的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则有可能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祸国狭民。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必须加强相关研究,从而塑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研究现状由于现代技术革命的推进,西方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也较早展开了对舆论的研究。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就写出了《社会舆论与公众》,这是人类社会科学历史上第一部探讨社会舆论与社会公众关系的专著。

之后陆续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专著诞生,如美国沃尔特李普曼的《舆论学》、《公众舆论》等。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外的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不但存在众多的舆论专业研究机构,而且还发行了许多专业的研究期刊,并且大大拓展了舆论的研究范围,对社会公共舆论管理、社会大众舆论传播等领域都有所涉及。

舆论研究的范围得到持续拓展,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新兴学科都成为舆论研究重要的理论基础。

国外网络舆论管理主要有政府立法管理、市场机制调节、技术手段控制以及网络经营者与网络使用者的自律四种管理模式,且这四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舆论引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时间较为短暂,当前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内的舆论引导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实际操作研究与学术理论研究。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为其中的翅楚之作。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公共危机是多是因民众不满的集中释放引起的。

目前,我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民众对通过公共媒体来表达不满已经不再陌生。

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不满的民众通过舆论影响,将群体性事件不断放大,最终引发了社会危机,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采取措施,控制错误的言论的传播,引导正确的舆论观是新闻学研究中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本文拟首先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现状。

目前,由环境引发的、拆迁引发的和P2P非法集资等引发公共危机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公共危机与舆情控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舆情缺乏管理和控制,公共事件才得以发酵,扩大,最终形成危机。

当然,公共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其可能对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社会稳定发展不利。

舆情控制也并非一味打压,禁止群众发声。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之间并非简单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舆情控制也并非主流媒体对民众言论的管控、压制,而是需要通过舆情的引导,促进冲突双方对话,促进社会的理性思考。

基于此的思考,本文确定了我国舆情控制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并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对舆情控制方式和公共危机防治对策展开了阐述。

(一)主要内容本文的具体框架如下:1. 第一章: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1.3.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2. 第二章: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阐述2.1. 舆情引导的含义及特点2.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2.3. 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引导与管理2.3.1. 基本原则公共危机的中性特征促进社会发展和破坏社会稳定的两面性2.3.2. 基本目标(新权威主义下的社会改革路径-持续改革,深化民主、法制、平等)2.3.3. 我国舆情控制的特点3. 第三章: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审视3.1. 引导与管理的现状3.2. 引导与管理存在的问题3.2.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3.2.2. 舆论引导运作模式不协调3.2.3. 过度控制、反应迟纯导致负面舆论泛滥4. 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政府引导与管理相关案例分析4.1. 现阶段引导与管理的方式方法4.2. 应对成功案例4.3. 应对失败案例5. 第四章: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的有效对策5.1. 完善法规制度5.2. 改进方式方法5.3. 妥善运用新权威主义6. 结语(二)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本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辅以量化的研究,并揭示其逻辑关系,进行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意向分析。

比较研究法:结合各种处理方法,将其逐一归类列举,并将各个环节和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行之有效的方案。

结合学科交叉法和价值分析法。

(三)创新点当前对舆论引导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较多,相关研究大多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的从哲学,有的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问题。

但从整体性视角,从基本原则上分析该问题的研究较少。

本文拟对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最新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结合网络舆论引导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对该问题深入分析,并致力于从舆论控制的力度这一角度分析问题,即从整体上把握社会舆论管制强度对社会危机发生频率的影响,从而定性分析如何整体把握舆情控制的原则,在收放有度的条件下促进社会事件多发型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

在运用新权威主义分析舆情控制和危机管理上具有一定新意。

四、进度安排2015.10-2015.11 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搜集数据2015.11-2015.1 资料整理阶段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2016.1-2016.3 论文写作阶段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完成论文2016.3-2016.5 论文定稿阶段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2016.6 论文审查阶段将论文提交送审2016.6 论文答辩五、研究难点及对策(一)研究难点1、部分文献资料缺乏权威性。

由于文献资料查阅条件的限制,论文中部分概念解释来源自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

对于专业的学位论文来说,这些资料缺乏权威性。

2、相关文本内容与典型案例的详细资料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

3、国外文献资料相对较弱。

由于文献资料查阅条件的限制,国外文献资料相对单薄。

(二)解决方法1、通过学习,借鉴其他论文,掌握大量资料,多和导师沟通,寻求意见。

2、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文本内容与典型案例,有重点有选择地处理资料。

六、参考文献一、著作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丁柏绘:《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4.高红玲主编:《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5.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6.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7.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8.刘建明:《基础舆论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肖:《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人民日报社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13.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福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16.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主题